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三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72768
  • 作      者:
    刘孝全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翻开本书之前,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懂文化。仅仅6400字,带来文化爱好者的不是简单的革新,而是颠覆性的开始。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孝全,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我国著名的组织文化管理专家、产业规划及城镇化顶层设计专家、中国企业文化评价国家标准体系制订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测评中心创始人,全国十大企业文化专家,自2003年在国内首先开展组织文化测评方法研究、实践、教学及应用推广工作,是中国组织文化量化管理方法的奠基人,主动式咨询模式、城镇化顶层设计模型的开创者。
  刘孝全曾任北京市崇文区、北京市政协公务员、联想集团集团企业文化主管、合肥工业大学生产力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研究员等职。现任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主任(CCMC)、北京长青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新故乡投资管理公司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文化量化管理培训班(TCQSM)总讲师、长青基业商学院院长、文化三经学习会导师、《长青基业评论》等职务。
  受聘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2003),中宣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高级顾问(2004),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评审委员会特聘专家(2005),劳动部企业文化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委员会、教材编委会、题库委员会、培训委员会专家(2006),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文化评价课程讲师(200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澳门公开大学、香港亚洲商学院EMBA班特聘讲师(2006-),《前沿讲座》特聘专家(2008),中国移动管理学院、国家烟草培训中心独家特聘企业文化教授(2007-)、共青团北京市委创业夜校公益讲师(2009-);北京市健康协会常务理事(2006-);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名誉会长(2009-);北京科联创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0-2012);中国电池网首席顾问(2011-);北京市海峡书画家协会会员(2011-);《经济学家周报》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2013-);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交流中心副理事长(2014-);《管理学家》、《企业文明》、《企业文化》、《财智》、《国际航空报》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新浪财经、搜狐财经著名专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员评为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除此之外,还担任中核集团(原核工业部)、奇瑞汽车等多家大型企业企业文化高级顾问。入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名人堂。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如同一个大箩筐,一直笼罩在思想界的头顶。但是,何为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尝试了各种解释。本书深入到文化“基因”层面进行了独立的解剖,完成了文化及其实践的有效还原和重建,为传统国学与现代西学的融会贯通开辟了新途径。
  《文化三经》共有白话文和文言文两个版本组成。每个版本均由文篇、化篇、功篇组成。
  文篇从符合及认知起源的角度,论述了“文”的十二个组成元素,并详细分析了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读者展示了“文”的内在基因密码。化篇进一步解密了“文”的同化的过程及规律,并进一步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八大步骤。功篇是阐述了文化在战略、市场、管理和人才等具体实践领域的作用和关系,为文化促进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指引。
  《文化三经》不同于常规著作,无案例、故事、论述、文献综述等附属内容,以精炼篇幅呈现核心精髓,为读者节约宝贵阅读时间。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一般被当作名词,其实,它既是个名词,又是个动词。谈论的时候,很容易只考虑一面,然后不停地争来论去……
  放下偏执,听清别人的观点,然后沿着他的思路,用心辨别细微变化,并且善于刨根问底,才会渐渐看到本质,直到恍然大悟——那一刻,感觉忽然多了一双慧眼,能够洞察一切困苦的根源,进而把自己解救出来,还能引导别人,共同把事情做好,建功立业,释放出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上篇:文经
  作为汉字,“文”一开始是纹理的“纹”。
  飞鸟留在雪地上的爪印、石头开裂的纹理、山川绵延的走向……
  看到大自然留下的痕迹,仓颉突然顿悟了,尝试用这些自然痕迹简化出的纹路来表示活生生的存在——这就是“文”的起源。
  由此可知,“文”本指一种简化的图形——它是大脑试图对自然痕迹进行简化的结果,目的是借此传达对世界的认识。
  认识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一般来说,先有宇宙,然后诞生了人。人有身子,身子有七个组成部分,从外而内分别是:毛发、皮肤、肌肉、骨骼、脏腑、血液和气息,叫“七体”。“七体”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个处理中心,人体内有七个、甚至无数个这样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上、中、下三个中心,也就是脑部、心部和腹部中心,或者叫上、中、下三轮。
  在天地间活动,“七体”组成的身子会对环境产生反应,由远而近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力觉、在觉,叫“七觉”。
  “七觉”被大脑简化、抽象处理后,会形成原始的信息。信息进一步聚集成意识,意识进一步抽象成思维,思维进一步输出观念,观念进一步升华成智慧,也叫哲理、哲学。所有这些被叫做理智或理性,实际是意识、思维、观念和智慧的总称。
  “七觉”经过心脏,会对心脏的跳动产生影响,进而形成情绪,情绪碰到具体场景会转化成具体感受,感受持续积累滋生出情感,情感继续强化,进而凝结成意念,或者叫意志,意念再进一步固化,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精神是人类非理性的最高状态。这些被笼统地叫做感性,其实是感受、情感、意念和精神的总称,属于人的非理性一面。
  除此之外,“七觉”还会影响腹部的进出,形成基本需求,需求进一步转化成动机,也叫欲望,欲望需要满足,会触发行动,或者叫劳动,实现行动的可能性,叫能力。已经实现的行动需要更加稳定、有序,从而出现了对行动的约定,叫规矩,或者叫法。行动需要从单个扩大到群体,离不开规矩的扩大、传播,依赖载体“号”和“符”——即是开篇提到的“纹”,符号需要不断精确,进而逐渐精通成专门的技巧,叫艺术,或技艺。这些可以笼统地叫做习性,其实是动机、能力、规矩和艺术的总称,属于情理交融的范围。
  意识、思维、观念、哲学、感受、情感、意念、精神、动机、能力、规矩和艺术,合在一起,一般统称为文、文化或人文,有时候也叫精神、人格系统、心智模式等等——当五花八门的概念铺满书架时,如果不能搞清楚起源,常常会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和别人绕晕——其实,它们本质简单而一致。
  王进生问:为什么这里面没有道德、素质这样的关键概念?
  回答说:道德、素质,乃至感情这样的概念,是由更基本的概念混合而成。像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以上十二个基本概念,组成了各类人文概念,因此也叫文化基本元素,或文化常元。
  十二个文化元素,起源于人体的七种感觉,通过三个处理中心,形成了三条发展路径,逐级衍生出理性、感性、习性的十二种不同状态。最先出现的,是自发形成的意识、感受和动机,这些懵懵懂懂的初级元素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会有的,也叫自发文化。
  自发文化不断发展,直至智慧、精神、艺术这样高级元素,也叫真善美,三者融为一体,为信仰,或灵性。这些非常稀缺的文化元素,本质是通透自觉、接近灵性的人性状态,也叫自觉文化,并不是每个人或组织都有的。
  文化元素越容易产生,出现的时间就越早,但是也越不稳定——随时出现随时变化;越到后面,越难产生,不经过修炼,不可能自发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就会非常强大,而且越高级越难撼动。
  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果能达到高级文化状态,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实质是高级文化对周围低级文化产生的影响力,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精英,无论在哪里,都会成为中心,凝聚更多人,干出一番伟业。
  刘德问:为什么三十多年来国内外都认为文化是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四个层次组成的呢?
  回答说:认识事物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时间角度进行的推演,是实践、动态的,是真正的发展规律,即是所谓的“道”。另一个是从空间角度进行的解构,是表象、静态的,是对现象的描述或解释,即是所谓的“形”。前者,看起来并不真实,但是一步步发展下去,就能变成现实;后者,看起来很接近真实,但永远不是真实。文化四层论,是从空间上对文化进行的简单切割,并没什么不对,只是无法实施。
  文化十二元素,内部关系清晰、严密,上下左右,多维关联,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可以逐渐简化成一情一理,也可以逐渐分解成十二元素,堪称文化的密码基因,可以破解与人相关的概念、现象、规律,需要逐一认识。
  第一,动机。
  动机,也叫欲望,从需求中滋生出来,但是不等于需求——有需求一定有动机,但是有动机未必有需求。动机在外,需求在内,互为表里。
  简单地说,动机是经过认知后的需求。
  理性和感性都会影响我们对需求的认知。所以,情感、理念等发生了偏差,动机也会偏离需求——这是不当动机,也叫做“恶”出现的一个根源;另一个根源是需求本身的不满足。知道了“恶”产生的根源,才会知道转化的方法,不外乎四种:
  一是满足,这是转化恶的基础。
  二是知足,就是要正确看待需求。值得提醒的是:知足常被误读为消极无为。
  三是逆足,也是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有时候需要连环激将才能真正生效。
  四是失足,即是用更大的缺少来遏制、恐吓现有的欲望,有时候叫做“以恶制恶”,或“饥饿”疗法。
  这些方法,各大教派的经典也有论述。其中,第四种方法本身即恶,能不用则不用,更不能常用。第三种方法用起来比较难以把握,经常会弄巧成拙,一旦被误解,百口难辨,常常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一片苦心天晓得。
  欲望无穷无尽,动机千奇百怪,所以关于欲望和动机的理论很复杂。但是,归根结底,动机可以分成三大类:比较动机、本能动机和逻辑动机——根源于分合、因果、生灭三大时空关系。这个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穿透各种动机理论的外表,深入本质,形成真正健全的动机方法,避免扭曲和异化。
  第二,能力。
  欲望、动机会驱动人引起行动,或者叫劳动。行动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失败,取决于我们驾驭对象的水平,一般叫做能力。
  简单地说,能力是我们完成行动的可能性,生于劳动,源自动机。
  因为与劳动有关,能力有三大基本能力——认识能力、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三大基本能力构成了人的通用能力。不同的人受各种因素影响,三大基本能力各有侧重,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通用能力与具体领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经过积累,会形成专业能力——本质还是通用能力。专业能力难以提升,往往根源于通用能力的缺失。领悟了这一点,就能破解各种专业能力的密码,例如领导能力、销售能力等。
  第三,规矩。
  已经实现的行动,需要变得更加稳定、有序、高效,逐渐稳定成习惯,进而固化成流程,或叫架式、把式、仪式、式。当个人行动发展到群体行动时,需要相互配合,从而需要对各自进行约定,逐渐演变成规定、制度,或叫法。
  这些统称为规矩,所谓的规矩,实质是人、事之间各种关系的约定,源自行动。
  规矩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类,也叫成文和不成文规矩。成文规矩有制度和流程,也叫法和仪;不成文规矩,可以分成习惯和风俗,也叫俗和礼。
  规矩源自行动,行动与能力直接相关,所以能力与规矩也有直接关联,并且是规矩形成的基础。忽略了这个基础,规矩很容易变成令人讨厌的“裹脚布”。很多组织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制度建设、执行得不好,却找不到关键原因。
  规矩的作用,在于通过约定俗成来减少每次行动之间的沟通,因此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人力等成本。在大规模、长时间活动中,这个作用不可限量。所以,规矩是历来带兵作战的关键,为定规矩,要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要斩杀亲朋好友。
  对于现代社会,规矩更加重要,没有规矩,根本无法形成社会化大生产。所以说,依规距行事的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备支柱,而这,恰恰也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薄弱环节。
  第四,艺术。
  规矩要让更多人知道、认可和执行,必须得到传播,传播离不开载体,最基本的载体,一是符,也就是以图形为符;二是号,也就是以声音为号。符是以空间结构为本,通过颜色线条来表现;号是以时间节奏为本,通过声音旋律来表现。制造符号这样的事情很需要技巧,慢慢精通起来,逐步升华成精致、精美的艺术。
  所以,艺术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符号,源自规矩。其作用,在于能够穿越各种形式,直接融入时空。因此常说,艺术没有国界,实际上,艺术也没有宇宙边界——这也正是艺术最独特的魅力。
  一旦真正踏入艺术的境界,会不由自主地与时空融为一体。自古以来真正的艺术家——从早期的巫师到现代的艺术家,其实一直都是时空的对话者。
  ……
展开
目录
上篇:文经
中篇:化经
下篇:功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