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受益于不断增长的国民财富和不断深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资产管理行业正逐步登上金融领域的舞台中央。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大幅度放宽,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原有的分业经营限制和部分机构的制度红利被逐步淡化,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开展类似的资产管理业务,原有的金融牌照优势大幅减弱。
放眼传统金融市场,2013年6月“钱荒”形成分水岭,债券市场由“牛”转“熊”,而股票市场更是连续五年呈现大熊市,堪称全球最差市场,唯有货币市场因流动性紧张、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大规模发行而上演“抢钱”大戏,供需两旺。而以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类固定收益市场,以银行强烈的信贷出表意愿为支撑,以信托公司、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子公司竞相争夺通道业务为表现形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此类业务不能充分发挥各家资产管理机构的差异化优势,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空转,无法产生价值,难以取得长期发展。因此,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从2013年初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到2013年底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07号文”),资产管理行业如何取得更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
如何走出影子银行的狭隘发展思路,真正高效对接实体经济,是摆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面前的难题。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资产管理机构比拼的是资金获取能力、投资标的筛选能力,以及产品存续期内的持续管理能力。从类似银行的靠存贷利差生存,到回归真正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对我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说,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把握机遇,一个都不能少。
展望未来,随着各部门协调监管效力的增强,制度规则的趋于统一,各类型金融机构将逐步放弃行业垄断,寻找差异化发展之路,沉入实体经济,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创造更多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