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金供求紧平衡,利率多轨制以及监管协调性分别是利率波动加大的长期性、结构性和临时性原因
一是资金供求紧平衡是利率波动加大的长期性因素。从资金需求方面看,投资需求居高不下以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居民货币需求多样化使资金需求持续高位。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9.9%,仍然保持在200/0左右的高水平。投资新开工项目36.5万个,同比多增3.4万个。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居民储蓄增速减缓、外资流入趋势性下降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收缩,资金供给增速放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个位数增长,2013年前三个季度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8%,低于上年同期3个百分点。在基尼系数和消费支出占比不变情况下,居民储蓄增速相应放缓。长期性资金(经常项目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顺差①)净流人25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低194亿美元,国外资金流人趋势性下降。2013年全年中央银行净回笼资金949亿元,而上年净投放1.65万亿元。
二是利率“多轨制”是我国利率波动加大的结构性因素。利率“多轨制”是指在不同的市场均有较为固定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如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债券市场基准利率以及存贷款市场基准利率等。由于机构跨市场操作,资金在不同市场流转套取利差。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打通了不同市场资金流动的渠道;另一方面,国家对市场风险隐性兜底,风险未能有效定价,导致“多轨制”背景下高收益产品享受低风险。
国际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多轨制”导致资金向高收益市场迁移,加大市场风险。以美国为例,Q条例废除(1986年)前,市场存在“双轨”利率,即银行存款利率(银行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且定期存款利率也有上限)和国债收益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持续的通货膨胀,国债收益率攀升,1973-1974年达到70/0,此后有一个时期甚至高达16%。货币基金和垃圾债券给传统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带来很大冲击,大量存款流出银行,导致银行转向“发起一承销”等中间或通道业务,增大了银行业务风险。中小银行因为竞争力较弱,倒闭较多,如储贷协会危机。
国内市场存在三个不同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即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央银行的正逆回购利率和Shibor利率。在同等风险条件下,居民资产向高收益市场转移,迫使金融机构扩大高风险业务维持利润增长。一段时期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定期化、存款理财化,金融机构业务影子化、同业业务大增。2013年居民新增活期存款2.66万亿元,占居民新增存款比例21.2%,低于上年2.5个百分点:前11个月新增表外理财2.1万亿元,分流大量居民储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