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内山完造:魔都上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41758
  • 作      者:
    康桥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亲历中国丛书·内山完造:魔都上海》共六种,分别为:《内山完造:魔都上海》、《杜威:教育即生活》、《罗素:唤起少年中国》、《泰戈尔:我前世是中国人》、《萧伯纳:我的幽默》、《萨特和波娃:对新中国的观感》,记录20世纪中国文化界同世界的对接和交流,在世界的视角展示当时中国学界、文化界的踌躇、迷茫、渴求,同时也从世界级大师的视角观看中国、阐释中国。
  在中国访问、居住的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的行迹、演说等极大地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他们的思想言论涉及范围极广,大到当下中国发展中的困境、国民性,小到儿童教育、人生思考等等问题,大师们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其中的有些理论至今仍在文化界占有一席之地。
  重新跟随大师的足迹,回味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重读大师的经典理论,体味经典学说的永恒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内山完造,1885-1959,汉名邬其山,内山书店老板,曾长期居住在上海。著有《活生生的中国》、《上海漫画》、《上海夜话》、《上海风行》、《上海霖语》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亲历中国丛书》简介:
  他们是大师,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们更是朋友。他们都抱有中国关怀、中国情结。在我们彷徨不定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指点前程;在我们遭受异族侵凌的时候,他们为我们呐喊奔走;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欣喜鼓掌;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热潮、一种力量。他们坚定的目光、自信的话语、超人的学识,他们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他们的学说盛行一时,影响深远,曾经引起过轰动,也引发过争论和思考。
  “亲历中国丛书”选取的是20世纪有代表性的文化、学界名人:内山完造、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萨特和波娃。他们都曾亲历中国。这些亲历中国的大师,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到当时中国发展中的困境、国民性,小至儿童教育、旅行见闻等问题。
  本丛书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行迹,精选其在中国期间发表的演讲及谈话。从这些真实、有趣的文字中,我们会感受到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思想文化的撞击。这些谈话和讲演虽已成历史,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震动人心的力量仍有足够的阅读价值。大师们的中国情结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在今天读来依然能给人启迪和领悟。书后还配有中国的文化名人如徐志摩、胡适、蔡元培、鲁迅对这些大师的点评,可谓中外大师言论并录。


  《亲历中国丛书·内山完造:魔都上海》
  内山完造1913年首次来华,以后在中国长期居住。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中国人民老朋友。自起汉名邬其山。1913年作为“大学眼药”本店——参天堂派驻上海人员,在上海居住达三十五年。在中国期间,内山完造与鲁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曾在给内山完造的赠诗中提到,内山完造是“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由于广泛接触大江南北多阶层的中国人,内山完造得以对中国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开书店,使内山完造得以博览群书;“漫谈会”的交流探讨,又使内山完造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国观。本书反映了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它不是系统阐述性的论文,却通过中日日常生活的比较,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颇有大家风范。

展开
精彩书摘

  我观察中国,已经有20多年了,觉得最值得注意的只有一件事情——对于同一种中国文化,人们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假如说这是因为人都有左右两只眼睛,倒也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真是很不可思议。
  右眼看到的中国文化,与左眼看到的中国文化,显然是有区别的。同样的东西,在右眼看来和左眼看来,形象却颇为不同。我暂且将这两种文化,一种称为文章文化,另一种称为生活文化。这种区分,虽然未必一语中的,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名称会比较容易理解。
  所谓文章文化,自然是说表现在文章里的东西。而生活文化,是活生生具体存在的东西。这样说的话,文化的这两种区别不仅限于中国。必然会有人说,没有哪个国家不是这样的吧。然而,以我在中国所观察到的来看,不得不为这种区别的鲜明感到吃惊。
  比如,长江沿岸经常可以看见桃花李花盛开,杭州一带疏影暗香的老梅枝头也开满白花,金木犀和银木犀(桂花)繁茂如林。在这样的地方,却大多并列摆放着两三只甚至五六只臭不可闻、脏兮兮的大粪桶。但是,将这种反面事实通过文章表现出来,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这种实际的景色在文人墨客笔下,当然是用精炼的华美辞藻表现出来的,所以写成的文章,不外乎是些梅香馥郁、虬枝峥嵘、如湘娥之姿浮于月光等等一套。这么一来,那些臭不可闻的大粪桶,就在文章里找不出半点踪迹来了。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总之,表现在文章里面的中国文化,与实际生活绝不是一回事。实际生活则是另在别处。换句话说,实际生活,只有在生活里才能体现。
  因此,我才把它们暂时命名为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在我看来,日本的大部分研究中国的专家(不分左派与右派),所研究的不过是文章文化而已,具体地观察或是研究中国生活文化的人,几乎没有。至少,我还没有亲眼见过。
  这样看来,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和中国的文章文化制造者,真是成了一对好兄弟,都是同一类文章的玩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以为中国所谓的文章,只是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一方面,用文字巧妙地组合后书写下来的东西而已。所以,它只是一部分的记录,而不是全部。同时我也相信,如果以这种文章作为生活的标准,是不足以完全采信的。
  但为什么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只是埋头于研究文章文化,而不管其他呢?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因为日本的研究专家非文章不信,非文献不信;不论这是如何千真万确的事实,只要在文献中找不到,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说是我亲眼所见,或是事实如此,倒不如说某书某节如何如何写法更有凭可依。这就是日本研究专家的态度:既不可思议,又滑稽之极。 节选自《文章文化与生活文化》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