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动内需”说
“拉动内需”说以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从短期来看,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同时又可以刺激内需,消化国内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防止经济紧缩。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也就是“农民进城”务工。
二“户籍制度改革”说
“户籍制度改革”说以“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农村衰败的原因在于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致使中国农村人口过多,城市化进程太慢,因此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首先在于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结构。
三“新乡村建设”说
“新乡村建设”说以徐勇、贺雪峰和温铁军等人为代表。这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且处于增长之中,而人均占有的资源又太少,仅靠‘‘农民进城”来解决“三农”问题既不理智,又不现实,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新乡村建设,因而他们也有别于20世纪20—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被称为“新乡村建设派”。
但该派别的代表人物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以徐勇为代表的早期农村政治学研究更注重村民自治的深化和市场化、民主化的导向。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村庄层面上讲,是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全方位的建设和全方位的合作。“农民合作社由于本质上是弱势小农联合而成的组织,因此才应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组织创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农民互帮互助、共沾利益、共担风险,把市场行为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解决。”(刘燕,张荣杰,2006)而贺雪峰等创立“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领域的新生代则更注重农村社会的组织重建和文化重建,“让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预期;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