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71043
  • 作      者:
    杨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峰,男,1974年4月出生,河南巩义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97年6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12月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运用定性分析,以兼顾农村信用合作社双重改革目标为基准,结合农村金融的现实条件,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农户、农村信用合作社职工、农村信用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战略投资者等相关主体的价值取向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目标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全书贯穿着对各方利益主体冲突与协调的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而在各方博弈中,农村信用合作社职工从社员中分化并形成独立的利益群体。这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调整频繁,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职工的身份、地位、待遇方面的规定也越来越具体。农村信用合作社职工历经脱产、亦工亦农、银行干部等不同身份的轮回,最终完全脱离了一般社员群体,成为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另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的成败。基于他们个人利益,银行干部身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原则的逐渐消失,农村信用合作社转轨为国家银行的呼声更加强烈,而农户社员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管理愈加淡漠,此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变成国家银行是权宜之计,也是必由之路。
  3.13 恢复“三性”阶段
  1979年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贷资金需求由集体转向个体,农户、家庭经营、个体工商户等经济组织成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对象。恢复“三性”①、重塑农村信用合作社集体合作性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恢复“三性”首先要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松绑,搞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切入点是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自主权,使之基本达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要求。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1980年,国务院召开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官办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不对的,应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真正的集体金融。根据会议精神,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改革试点。改革不打破原有体制,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大业务范围、铺设经营网点等自主权,并调整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往来利率关系。
  但实质性改革成效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的底线是不触动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基层金融机构这一定位。1979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亏损社的数量约为10700家,而1982年年末亏损社约为20000家(尚明,1989)。1984年,鉴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收效甚微的状况,中央发文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群众参与的合作金融机构。这其实是重申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三性”的改革目标。在政府的压力下,中国农业银行加大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放权,恢复“三性”的尝试在全国展开。改革的成果主要有:(1)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试图重建合作金融系统。(2)中国农业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减少指令性业务指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落实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经营、自负盈亏。(3)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涉及业务、财务、人事等方面的重大事务由社员大会或理事会决定。
  以上行为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实施,没有农民的参与,所以实质上还是体制内改革,而不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结果是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自主权的扩大,而合作性几乎没有进展。主要原因有:(l)中国农业银行基于本部门利益,更希望把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附属机构,行、社共吃“大锅饭”,因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三性”并不积极。(2)当时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的界定为“既是集体金融,又是国家银行机构”,目标是办成合作金融机构。但农村金融更需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专业银行为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服务。这三方面要求不兼容,摩擦的结果只能是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3)改革的方式是按银行规范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经营,没有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上变革,更没有社员和农民的参与决策,因此合作制的主体缺位,合作制改革最终流于形式。(4)农村信用合作社职工基于自身利益,更愿意农村信用合作社留在国家银行系统内,而不愿回归合作金融机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2.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
2.1.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1.2 德国信用合作经验
2.2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
2.2.1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2.2 美国信用合作经验
2.3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
2.3.1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3.2 法国信用合作经验
2.4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
2.4.1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4.2 日本信用合作经验
2.5 国际经验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1.1 普及发展阶段
3.1.2 衰退调整阶段
3.1.3 恢复“三性”阶段
3.1.4 合作制规范阶段
3.1.5 深化改革阶段
3.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政府主导行为
3.2.1 为汲取农村资金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2.2 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2.3 农村信用合作社政府依赖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3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双重改革目标分析
4.1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目标:信贷支农
4.1.1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困境
4.1.2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绩效VAR模型分析
4.1.3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的对策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
第六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第七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优化
第八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化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
第九章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