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志愿服务是对社会道德状况的优化
(二)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延展
(三)志愿服务是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
(四)志愿服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载体
(五)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的时代凝结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二)关于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几个阶段
(四)当前志愿服务研究状况的评述
第一章 理论支点:志愿服务相关理论分析
一、志愿服务的科学内涵
(一)志愿服务的实质
(二)志愿服务的主体
(三)志愿服务的客体
(四)志愿服务的内容
二、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志愿服务的人本性
(二)志愿服务的公益性
(三)志愿服务的群众性
(四)志愿服务的实践性
(五)志愿服务的社会性
(六)志愿服务的时代性
三、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
(一)关怀友爱的精神
(二)自愿奉献的精神
(三)社会互助的精神
(四)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追求理想的精神
(六)文明进步的精神
四、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二)中国的传统仁爱思想
(三)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社会互助及服务理论
第二章 历史演变: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脉络和现状
一、中国志愿服务的历史渊源
(一)现代志愿服务的起源
(二)中国志愿服务的当代精神
二、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梳理
(一)志愿服务的孕育与萌芽阶段(1949—1966)
(二)“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阶段(1978—1993)
(三)“自上而下”的组织推动阶段(1994—2000)
(四)本土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2001—2007)
(五)全民参与、全国统筹、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2008年以来)
三、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以共青团为主导、以青年为主力军的志愿服务组织
(二)以社区为主战场的志愿服务阵地
(三)慈善志愿组织
(四)以各专业服务为基础的志愿服务项目
(五)以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四、当前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合法原则
(三)平等原则
(四)无偿原则
(五)诚信原则
第三章 问题分析: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从主观上讲:参与志愿较高,但主动性不强
(一)动机因素
(二)认同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宗教因素
二、从客观上看:志愿服务的管理不完善、保障不足
(一)行政色彩浓厚,自主空间不足
(二)组织经费短缺,人力资源不足
(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薄弱,志愿精神难为
(四)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流失率高
第四章 对策思考: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作为,打造自己心中的道德高地
(一)培养自身的志愿意识
(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二、引导民众正确理解志愿服务
(一)政府转变理念,将志愿服务纳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框架
(二)宣传志愿服务政策,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三)丰富人文精神要素,拓展志愿服务外延
(四)协调多元化发展因素,逐步树立志愿服务的自觉意识
(五)积极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打造志愿服务的基础平台
三、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志愿服务立法建设
(二)建立志愿服务资金筹措机制
(三)建立志愿服务监督与评估机制
(四)建立顺畅的志愿服务协作沟通机制
四、重视并强化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推动功能
(一)厘清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合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三)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合作路径
五、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治理
(一)提升基本能力建设
(二)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第五章 他山之石:志愿服务的国际与地区镜鉴
一、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和演进
(一)萌芽阶段(19世纪早期至中期)
(二)发展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
(三)规范阶段(20世纪中后期)
(四)海外服务阶段(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概况
(一)欧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二)亚太地区志愿服务概况
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的启示
(一)志愿服务发展与其公民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
(二)志愿服务发展与其宗教精神相契合
(三)志愿服务以民间团体为主导
(四)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志愿活动
(五)政策鼓励和引导志愿服务
(六)社区是志愿活动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