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危机与初步开放的机遇挑战(1997_2005年)
1997年是对世界金融业冲击较大的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国内外金融业乃至农村金融产业发展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迎来了加入wT0的新机遇,社会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基于应对危机的现实要求以及初步开放条件下的机遇挑战,国有金融因适应新时期下的新要求而亟待改革。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各国有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着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基本策略,农村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规模地撤离农村和农业。农村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及其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脱钩,推进中国农业银行在企业化改革的基础上向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转轨,并逐步成为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中主导力量。1999年成立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促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步推进试点工作,其管理权限逐步交由省级政府。1999—2000年,农村信用社全国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截至2005年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27101个,职工627141人,期末各项存款余额为27605.6l亿元,期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8680.86亿元。在正规性金融业务拓展、管理体制变更的同时,非正规金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例,其在农村的贷款比例不仅大大超过农业银行,也高出了农村信用社相应的贷款比例。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的巨大冲击,使得农村正规金融的竞争压力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1997年政府取缔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并根据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部分小额信贷、基于血缘及地缘的借款等非正规金融进行清理、整顿、关闭。非正规金融的肃清使得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急需重新调整。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小额信贷组织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并将其纳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去,并于同年年底在山西平遥成立了“晋源泰”及“日升隆”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这一时期,农业保险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截至2005年农业保费收入达7亿元,农业保险赔偿及支付达6亿元。至此,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向多元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过渡。
(四)全面开放与制度规划的并存格局(2006年至今)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开始的第一年,也是WTO五年过渡期结束的最后一年。在经济金融全新规划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并存的格局下,农村金融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银监会先后于2006年末及2007年初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通过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用于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进而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并于2007年3月20日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中国邮政储蓄“只进不出”的历史。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引进外资。荷兰合作银行、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分别与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签署协议,各持有后者10%和5%的股份;汇丰银行也于2007年8月9日对外宣布中国银监会已批准其筹建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准进入中国农村地区的外资银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