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2005
  • 作      者:
    余娟娟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余娟娟,女,1984年6月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贸易。曾在《投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当代财经》《财贸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目前主持2014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附加值贸易的测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基于W10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项目批准号:14YJC790158)和2014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收益一成本视角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内容按照“理论构建一应用分析一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在理论构建部分,《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首先阐述了全球要素分工体系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贸易利益的来源、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贸易利益的分配主体、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四个方面对要素分工模式的贸易利益理论进行逐一重构;在应用分析部分,《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首先分析了“加工贸易”与“FDI”对中国贸易收益的影响,然后,利用直接贸易利益的两个衡量指标(“出口增值率”和“国民收人”)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值率和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国民顺差。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进一步将出口增值率作为中国出口收益的代理变量,利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中国出口收益的重要变量进行了识别和检验。在政策建议部分,《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依据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的结果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南经济论丛: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
  最后,要素在概念上具有较好的内源性与外延性,能够随着时代发展做出动态性拓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当代要素的多样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而是包含技术、销售网络、管理经验等多种新型要素在内的广义集合,这些新型要素甚至比传统要素更具生产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新经济学派、内生经济增长学派等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相比“产品内分工”和“价值链分工”等概念,“全球要素分工”的概念能够更加恰当全面地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型特征,也更加适合于贸易利益问题上的研究。
  第四节 参与全球要素分工程度的测度
  分工程度指的是一国生产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的程度,即一国的生产有多少是用于国际贸易,生产的外向型程度如何。对于以最终产品为主要贸易客体的分工体系而言,分工程度的衡量是以不同产业产品进出口数量的比例为标准的。比如,一国大量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说明该国参与以资源为基准的国际分工程度较深;相反,如果一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占国内各商品消费总量的比例都比较少,那么该国参与国家分工的程度则比较弱。
  与此相对,全球要素模式下,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区段,不同的区段最终以“中间产品”为载体进行国际贸易,最终组装成完整的产成品。因此,在全球要素分工的体系中,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一国国际分工程度指的是该国在多大程度上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体系,其具体表现为国外中间产品投入在本国贸易品生产产业中的比例,它近似于国外中间产品投入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全球要素分工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要素分工的概述
第三节 要素分工与其他概念的辨析
第四节 参与全球要素分工程度的测度
第五节 要素分工的全球化表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要素分工下国际贸易利益理论重构
第一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第二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主体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
第四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要素分工下中国出口贸易利益
第一节 中国加入全球要素分工与贸易概况
第二节 中国出口收益的测算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出口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生产要素的现实情况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