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调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应该是主要的调控手段,而货币政策则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财政政策方面,笔者认为,财政支出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指出,正规的财政政策应当从政府支出的水平开始,再以财政支出水平为依据确定所需税款的总额;同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减少货币政策的使用。萨金特(1987)也为忽视政府预算约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做出了辩护,萨金特的观点与加尔布雷斯接近,即认为在一个均衡的系统中,是否考虑财政收入对确定财政支出的最优水平并不会造成影响。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笔者将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来调控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经济增长一直都是各国经济学者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进行的研究有很多,众多理论研究领域已经日趋成熟,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采用。但对产出进一步划分,并研究财政政策对消费、投资、净出口各自的影响,在国内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此外,从具体构成上看,财政支出包括很多种类,每一类对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影响都各不相同。而在国内,针对每类财政支出对消费、投资、净出口的研究就更为缺乏。通过研究总财政支出和各类财政支出对总产出和各类产出的影响,进而探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1998年我国出台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刺激政策,随后为了应对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财政刺激政策一直延续到2002年。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1998—2000年,中国每年发行约1050亿元特别国债(占财政收入的10%,或GDP的1.3%),为财政刺激方案提供资金。200l~2002年,全球经济下滑期间,中国每年发行1500亿元特别国债(占财政收入的8.5%,或GDP的1.3%),以刺激经济增长”。燃而,数据表明,1998~2002年的财政刺激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2008年年底,我国提出了总额高达4万亿的财政支出刺激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年底,中央政府拟通过增加中央基建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资、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资和灾后重建投资等,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加上地方配套和社会投资,形成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其GDP占比名列世界各国前茅,经济刺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复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通过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可以为中国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增长方式向内需拉动转变,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指导,并接受实践检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