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生育政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6246
  • 作      者:
    梁中堂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位人口学家与“一胎化”政策30多年的论争
  一块隐藏在河汾之东30年之久的计划生育特区
  一部耗时25年写给历史和未来的人口学“史记”
展开
作者简介
  梁中堂,1948年生,山西省永济市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兼职,1988年至2008年)。主要经历:山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顾问(1983年),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1987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4年)。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辑入了梁中堂教授1979至2003年在我国生育政策研究方面的74篇论文。书中既有对我国宏观人口战略研究的文章,也有微观试点的研究报告。阐述了梁教授以下几个人口观点:1.人口老化过程由于出生率连续剧烈降低将十分严重;2.无子女照顾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社会问题严重;3.经济年龄结构特殊,社会负担加重;4.人口政策反复变化,将对政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5.倡导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人认为,既然平均寿命延长了,人们就可以为社会更多地劳动或工作数年。现实生活中当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平均寿命的延长并不完全等于平均工作年限的延长。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有一个生理上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年龄的人都永远胜任这些工作。其次,当社会负担没有加大到社会难以承受的地步,人们是不会主动让劳动年限延长的。比如说,职工退休的年龄为61岁,尽管目前61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多到使社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毕竟社会还可以承受,那么,平均寿命就是到了80岁,人们也不允许把退休年龄放到65岁。相反,社会照例要求61岁领取退休金。
  从绝对量来说,2030年以后,在总人口的10.5亿中,将有4亿左右的老年人,即每10个人中有4个老年人。这比西方目前老年指数高了一倍还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目前30岁以上的3亿多人口中,将有40%左右可望活到那个年代,在其余的6亿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可以活到50年以后。
  在4亿老年人中,将会有2亿左右的老年人老无所养。因为在几十年4:2:1的缩小再生产模式的发展下,全社会都是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倘若性比例为一,无论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孩子结婚后总有一方的老人处于无亲生儿女照顾其晚年生活的境地。而且,这种状况并不是平衡发展的,越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孤独老人的比例会越大,不完全家庭(指无儿女的家庭)的比例会越高。这是由于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的,劳动力总是由生产力水平低的部门向生产力水平高的部门流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加大农村及个别地区的老化趋势。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1950年西方不满25岁的劳动者在农业中占25%,而到1970年只占5%了。目前,工业发达国家中的农业人口老化是更为普遍的现象。东欧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说明了这种趋势。保加利亚1946年60岁以上老人在城市中占9.2%,农村中占9.6%,到1972年两个数字就分别为10.9%和21.7%。在26年里,城市老化指数上升了0.2倍,农村的老化指数上升了1.3倍。在苏联,1959年和1970年农村中50岁以上老人分别为15.3和18.2。在这10年中,1640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占同期城市人口增长总数的45.6%。仅在1964年到1970年这几年间,苏联农业劳动力中20岁至24岁的男青年就减少了38%,女青年减少了43.5%,25~29岁中男女青年都分别减少了29%。在有的农业区中,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多岁。在2000年以后,我国农村青年每有一名在城镇就业,就会给农村留下一对无依无靠的老人。这样,在全国平均有50%左右的老年人无儿女照顾其日常生活,而有些地区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年人处于这种状况。
  这么大量的老无所养的人口,社会将如何处置?
  不少同志希望用目前一些集体单位对孤独老人的生活安排,来论证将来的情况。这是极不妥当的。目前这些需要社会照顾的人是微乎其微的,将来仅无儿女在身边的老年人就占人口总数的20%,这是无法相比的。更多的同志曾设想通过社会保险,即通过设立西方老年保险公司一类的形式去解决。就是说,我们将把家庭抚养老年人的职责改为由社会承担。这种纯属负担形式的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假设这些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我们曾经作过计算,每人每月住房(包括住宅建筑投资)、日用设备投资、工作人员的工资开支、医疗卫生费用、生活费用等全部花费以20元计(目前大学生伙食费一项接近此数),全年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就必须拿出480亿。这较之于1978年国民经济投资总额还要大。
  如果社会开办保险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把所有工作人员计算在一起,按每5个老年人有一个工作人员计,全社会就必须有4000万劳动力在老年人的社会保险部门中就业。这个数字接近于1978年我国职工总数的一半。
  ……
展开
目录

对我国今后几十年人口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1979年9月)
中国人口变动五十年展望(1980年春节)
关于我国人口老化的趋势和对劳动资源问题的分析(1980年3月)
关于我国人口老化的几个问题(1980年3月)
也谈我国人口发展目标(1980年3月)
论人口目标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1980年4月)
对我国人口学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认识(1981年2月)
关于“适中人口”(1981年2月)
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1984年春节)
答新华社记者问(1984年4月)
论我国农村人口发展战略(1984年8月)
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1984年8月)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和趋势(1984年11月)
关于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试点问题的几点说明(1985年7月25日)
积极实验大胆摸索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具体政策(1985年7月29曰)
附录一 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
附录二 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实施细则
关于试点工作的几个问题(1985年9月)
关于晚婚的几个问题(1985年9月)
试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中国式的计划生育道路(1985年10月)
有关晚婚晚育和延长二胎生育间隔的几个问题(1985年10月15日)
论改变生育政策(1985年10月21日)
有关学风的两个问题(1985年10月)
计划生育完全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1985年10月)
致胡耀邦(1985年10月15目)
几点声明(1985年11月22日)
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伟(1985年12月15日)
附录 李宏规同志对梁中堂《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一书的意见
关于完善生育政策的几个问题(1985年12月29目)
要增强实现十二亿人口目标的信心(1985年12月)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我国计划生育(1985年12月)
按照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办法测算我国人口情况的报告和建议(1986年2月9日)
关于20世纪末我国人口总数的测算情况(1986年4月25日)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和我国计划生育(1986年5月)
关于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意见(1986年8月23日)
附录一 对山西省农村生一个女孩再生一胎计算结果的意见
附录二 中共临汾地委、临汾地区行署关于在全区进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办法试点工作的请示
“人口失控”的提法不妥(1986年9月14日)
影响当前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几个模糊认识问题(1986年10月5日)
不应片面理解晚婚(1986年10月24日)
要重视晚婚晚育和延长生育间隔的作用(1986年10月)
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其有关问题(1986年10月)
评宋健、于景元的人口测算(1986年10月)
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1986年11月)
有关人口战略的几个补充问题(1986年11月)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完全可以再宽松一些(1986年12月)
关于制定“山西省计划生育暂行规定”的意见和建议(1987年初春)
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试点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1987年9月10日)
致徐雪寒(1987年11月15日)
附录 徐雪寒对去年人口出生率回升提出看法致徐雪寒(1987年12月10日)
我国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原因(1987年12月)
计划生育的形势还是乐观的(1988年2月10日)
我们的分歧所在(1988年2月)
怎样渡过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8年7月24日)
翼城县农村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1988年7月)
翼城县试点工作的进展和今后工作的意见(1988年8月23日)
试论现阶段我国最佳生育政策(1988年9月)
从实际出发是搞好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经验(1988年10月)
致sLlsan Greenhalgh(1989年2月15日)
有关计划生育法规的几个问题(1989年7月)
关于人口形势和人口控制方略问答录(1989年8月13日)
新的生育高峰——中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契机(1990年1月)
在生育政策问题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1990年1月)
人口学研究三题(1990年7月)
需要加强对县及县以下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研究(1991年7月)
人口形势、人口预测和人口对策(1991年9月)
2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症结(1992年3月)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控制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1992年7月16日)
关于9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2年7月)
关于翼城县试点情况的报告(1994年1月)
有关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几个问题(1994年秋)
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1997年10月)
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可行性研究(1998年9月)
在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研讨会上的发言(1999年5月19日)
记一次学术活动的始末(1999年5月)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大陆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研究(1999年9月)
对酒泉地区生育政策试点及效果的初步认识(2000年6月11目)
20世纪末的中国人口总量和大陆妇女生育率水平研究(2003年9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