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广告也并不完全是西方广告的中国版本,而是禀赋了古代广告的若干内容,为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作出一定的调整,从而有一个渐进而漫长的中国化过程。正如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对其导师——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学者费正清提出的“冲击一反应’,理论的修正那样,“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②这其中既满含了西方的冲击造成的断层与决裂,也暗示了由于留恋传统而形成的顽强而执着的滞留。<br> 其三,中国广告近代化的主体演变。中国近代广告诞生在外人所办报刊上,其办报主体一开始就是外国人,广告似乎与国人关系不大。③但随着中国人越来越介入报业,广告内容越来越贴近中国人,最终由于办报主体转移到中国人手中,中国近代广告主体成为国人。④中国广告近代化因而也是中国人由最初的“学习”到最终“开创”中国人自己广告的过程。<br> 以中国近代广告全新的载体——“新报”出现之后的发展为据,中国广告的近代化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奏期、发展期和成型期。从1815年8月5日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到1873年由艾小梅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昭文新报》之前为中国广告近代化。<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