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一)结构安排
研究共分七个部分。导论部分在梳理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二元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户家庭劳动配置对农户使用农机的影响,此外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作出简要综述,并介绍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第二章提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农户、家庭劳动、劳动配置等概念予以界定,并解释了农户理性人假设、农户整体性假设、农户自由权假设、农户过渡性假设,在此基础上相继分析基于生产与消费的农户家庭劳动配置行为分析框架、诱致性技术变迁与粮食生产农机使用的经济学分析、农户家庭劳动配置与粮食生产农机采用的行为决策。第三章首先以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演变及其制度变迁为中心,总结了二元结构转型的基本脉络;其次梳理了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变迁,总结了转型时期农机化水平、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化投入与收益等概况,总结了转型时期农机化发展模式及其制度环境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农户经营系统的演变与农机作业采用行为。第四章首先从产业升级、非农就业、收入增长、资源禀赋、要素脱农、路径依赖六个方面构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框架,利用1985~2008年28个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转型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第五章首先借鉴巴鲁姆·斯奎尔农户模型从理论上具体分析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农机使用行为,并利用2007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课题组的587户全国粮食产销区农户数据,实证分析外出劳动力数量、粮食生产劳动投人量、种粮收人比重及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机作业综合水平、农机拥有状况的影响,并对水稻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农机作业综合水平、农机拥有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第六章聚焦河南省农户的种粮行为与农机使用,利用2004~2008年1619份农户数据以及农村家庭承包制以来7个年份观察时点的316份农户数据,运用排序因变量模型分析外出劳动力数、家庭务农天数及其他控制变量对小麦机械化程度、玉米机械化程度的影响。第七章梳理了本研究的主要论点与相关的政策启示。
(二)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元结构转型时期,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调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从事非农就业。始于新世纪初的“民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城乡劳动结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与之对应的是各种形式农机化模式尤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有效发展,研究转型时期农户使用农机行为成为现实需要。已有的文献或者从要素需求的角度或者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或者从技术扩散的角度分析农户的农机使用行为,其假设前提均是将农户视为理性的生产者或者面临不同约束条件的理性生产者,本研究在梳理现有农户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产与消费双重均衡机制对农户配置家庭劳动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市场条件与家庭特征时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重点构建了家庭劳动配置对农户使用农机行为影响的分析框架,具体探讨了非农就业、粮食生产劳动投入对农户购置、使用农机的影响。
2.研究方法的创新
已有的文献对农户农机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集中于利用静态的实证分析方法。从研究使用的数据来看,既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省级面板数据,也有较长时间跨度的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地域跨度较大的农户截面数据。针对省级面板数据,本研究使用了双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针对粮食产销区587户农户数据,本研究使用截面数据模型与二元Logitic模型分别分析各变量对农机作业综合水平与农机拥有状况的影响;针对河南省数据,本研究分别使用排序因变量模型与时期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程度与农机购置成本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