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205440
  • 作      者:
    彭秀坤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信誉机制是评级机构进行自律的最佳激励约束机制,然而《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从理论分析人手,论证了信誉机制从有效到在本世纪首次金融危机中失灵,并在危机后难以恢复的一系列发展演变过程。
  在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强化与协调监管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对国际社会各主要经济体展开的信用评级改革的特色、原因、机理、效果等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其做法各具特色。
  综合域外经验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从法律角度对我国信用评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缘由进行反思,提出我国的改革应以建立统一协调、强而有力的信用评级规制体系为目标。
展开
作者简介
  彭秀坤,满族,1978年生,苏州大学法学博士,西北大学法学院讲师,兼任陕西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包括教育部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合著出版著作及教材三部,两次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在国际证券监管、信用评级、金融风险与危机防范等法律领域取得了独到的研究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立足于学界对信用评级、评级机构、法律监管和规制改革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突出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和“本土性”特色,以历史发展、现实考察、理论反思、比较分析和问题总结为文章架构,基本反映从“理论分析”、“制度变革”到“社会实践”的逻辑进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
  如前所述,信用评级产品由于其信用信息产品的本性,造成投资者与评级机构之间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投资者在购买评级产品之前,很难判定评级产品的质量高低,所以会更加信任声誉高的评级机构,认为评级机构的声誉是识别评级质量的最好标准。发行者反过来也是寻找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因为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只有信誉高的评级机构能减少这个信息不对称。由于投资者信任高信誉评级机构,使得发行者也会寻求高声誉评级机构来评级,这也使得高信誉评级机构能够对发行者收取更高的评级费用,获取高额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声誉溢价”,即高声誉的评级机构代表其评级产品的高质量,而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可以得到高于边际生产成本的超额利润。评级机构本身就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公司,通过建立高信誉从而获得高溢价是对评级机构具有实际意义的激励,而且此种激励还具有长期性。一方面,如果评级机构在某一次评级中通过给予更高评级来获取不正当的利润,那么评级机构将有可能失去下次甚或以后的全部“声誉溢价”。若一次有损声誉的收益不足够对冲以后声誉产生的利润,评级机构将会一直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以此来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声誉,使得它能够在将来产生更高的“声誉溢价”。另一方面,崇高信誉的建立需要评级机构早期大量的投入,而在信誉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这种投入是无法取得收益的。所以,业绩越好,质量越高的评级机构对于信誉的投资越大,预期收益也越高;相应的,鉴于初始的信誉投资已演变为一种沉淀成本,因而高信誉的评级机构丧失信誉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换言之,声誉溢价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于已经建立高声誉的评级机构而言,激励其长久维持自身声誉的动力就越强。
  (二)信誉机制对评级机构的约束
  信用评级机构的出现也是因为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证券交易可以进行的一个前提就是投资者信任这个企业的情况是真实的。如果直接由企业自己来评估自己的信用,那投资者可能就无法相信;但是,如果由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独立的、专业的信息,投资者就可能相信,交易就会发生。这就是评级机构存在的价值。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投资者如何判断评级机构提供的是独立、专业的信息,而非相反?我们认为,投资者自己是欠缺这样的判断能力的。如果投资者在使用评级信息之前,就有能力评判有关此次证券发行的信用等级是否客观、准确,那么发行人完全没有必要借助于评级机构向投资者重复表达这一信息;相反,恰恰因为投资者缺乏对于交易未来风险的评估能力,才有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价值。因此,投资者对于高信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需求,是一种实际存在的需求,投资者没有能力也无需对每一次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和判断,投资者只需要信任高信誉的评级机构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即可。只要某一评级机构能够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众多的发行人便会选择与该评级机构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与此相反,一旦某一评级机构欺骗或背叛投资者,恶意作出错误的评级,致使其信誉受损,那么,投资者会纷纷放弃其信任,转而使用其他信誉无瑕的评级机构的产品,由此,发行人也会实施“评级购买”的权利,从而导致该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萎缩,市场地位下降。如果其信誉无法得到修复,该评级机构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由于声誉作为评级机构的无形财产,其价值的减损即“声誉罚”与有形财产的减少或收益的降低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评级机构在被“声誉罚”之后,还将面临一连串的“财产罚”,甚至面对丧失评级机构的注册地位(在美国NRSRO制度之下)等“资格罚”,这将直接关系某一评级机构的生死存亡。这些“惩罚”对评级机构行为的约束具有重要意义。评级机构在可以进行“隐蔽行动”的情况下,短期利益的驱动可能使其做出某些机会行为时,出于对信誉机制的惩罚性后果的考虑,以及对声誉溢价和失信处罚的权衡,通常会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不同程度的约束。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机制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概述
一、信用评级含义的界定
二、评级机构的法律特性
三、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评级机构自律发展的传统路径
一、评级机构历史上缺乏规制
二、评级机构自律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信誉机制与自律的关系辨析
一、信誉机制的基本内涵
二、信誉机制的功能
三、评级机构自律与信誉机制的关系
四、信誉机制的有效性与不足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信誉机制的失灵
第一节 金融危机验证信誉机制的失灵
一、关于结构性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
二、不当评级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表现及危害
三、金融危机中信誉机制失灵的表现
第二节 信誉机制失灵的内部原因
一、利益冲突的严重影响
二、评级体系存在缺陷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
四、信息披露过于粗劣
第三节 信誉机制失灵的外部原因
一、全球金融体系对信用评级的高度依赖
二、监管体系对评级机构有效制约的缺失
三、世界信用评级市场竞争受限
四、评级机构缺乏严格法律责任的约束

第三章 国际社会评级机构规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美国评级机构规制改革的相关法律及规章
一、危机前美国缺乏对评级机构的有效规制
二、危机后SEC紧急出台的修改议案
三、《多德法案》后美国评级机构改革的新发展
第二节 欧盟评级机构改革及《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指令》
一、对非欧盟的评级机构建立签署和认证程序
二、公司治理和利益冲突
三、信用评级的方法和质量
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五、结构金融工具评级
第三节 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评级机构规制改革
一、国际证监会的评级机构改革丁作与成果
二、日本、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关于评级机构改革的新方案

第四章 信用评级机构规制改革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的制度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