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明星村”乡村建设思想研究》:
它以开展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合作社、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为重要任务,以开办农民学(夜)校扫盲识字、卫生、妇女解放等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中共通过动员农民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活动,使政党的发展与农民的真实需求结合起来,并在运动中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共产党不仅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力量,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获得了群众优势。
(二)三条乡村建设路径的成败得失
1.第一条路径,进行乡村建设运动而乡村不动
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复兴农村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出现了“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梁漱溟在《我们的两大难处》中写道他们办乡村建设的工作讨论会,农民代表基本没有,“仿佛乡村工作讨论会和乡村没多大关系,乡下人漠不关心,只是乡村以外的人瞎嚷嚷。不但如此,我们试以乡村工作的几个重要的地方说:头一个定县平教会,在定县人并不欢迎。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惟不动,甚至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此足见我们未能代表乡村的要求!我们自以为我们的工作和乡村有好处,然而乡村并不欢迎;至少是彼此两回事,没有打成一片。”
梁将“乡村不动”的原因归咎于“农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新”、“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我们在性质上有和乡下人不能一致之处”。然而,这种“农民一我们”式的分析方法显然没有切中问题要害。如果农民真的偏乎静、偏乎旧,他们就不会在后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中去了。实际上,农民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旦被动员起来,他们将成为创造新世界的主力军,这一点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所证明。
“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乡村建设运动在经济上没能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没有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在政治上没能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获得翻身解放。乡村建设运动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一条依靠地主阶级或士绅推动乡村建设的路线;而农民除了负担乡建经费外,一些实(试)验区还要农民无偿出工出力。所以,广大贫苦农民不参与、不支持乡村建设运动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乡村建设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深入乡村”、“复兴乡村”,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的行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能因为乡村建设运动的改良性质及其复兴农村的失败,就予以全盘否认。
2.第二条路径,号称“乡村复兴运动”而搞“乡建大跃进”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新政权新秩序的作法,迫使国民党重新评估和认识农民的力量与农村的地位,也产生了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民众和农村基地的思想。然而,其乡村复兴运动,在农村问题上,并没有触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力量,而以技术措施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突破口,但足,即使这种技术性努力,也未能收到多大效果;在地方自治问题上,以“官治”代替“民治”,而非孙中山所倡导的真正的“自治”;其时开展的具体乡村建设措施也与广大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脱节。
如江西临川的鹏溪县政实验区,由江西省第七区行政专员周作孚和临川县县长夏承纲筹办。1934年,国民党军队再次占领临川后,周作孚即开始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在他看来,像江西这样饱经战乱的“残破之区”,需要的是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改良,即:“一、用最简单之方法。二、花最少数之金钱。三、用最短促之时间。四、从浅近平易处着手。五、使男女老幼皆有组织。六、要乡村生活一概刷新。七、要各处推行可以无碍。八、要革命事业达到乡村。”在此精神指引下,临川鹏溪实验区决定在每一乡村建公园一所,间设运动场、苗圃、养蜂养鸡场。短短26天内,周作孚在全县同时建设公园120多处。面对农村的脏乱差,1934年6月实验区在一个月内填平粪坑六千个,使之迁往偏僻处,改良茅厕四百所,使其臭气不闻于外……不过,类似举措受到农民的很大的抵制,反对者蜂起。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大员李宗黄在云南老家逢密镇搞地方自治,同样创下纪录,“余去年回滇省亲,并奉中央命,顺便视察云南等处党务,回至田间,即将故乡之农村‘逢密镇’地方自治,于十日以内全部实现”。李宗黄还在《农村自治实验记》一书中谈到自己的梦想:“以中国二十四行省而论,每省约八十县,全国共约二千县,每县约二百村,共约四十万村,本党同志,原约八十万,清党以还,约在百万(连预备党员在内),假定每二人举办一乡镇自治,则全国农村自治立可完成,即退一步而言,每县党员或各级党委,能各举办一村自治,别亦可树之风声,模范全国。”
在共产党被迫撤出江西以后,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对农村进行救济和援助,然而,这样的乡村建设大跃进,看上去快速又见效,然而,实质上并没有使农民获得利益。为此,董时进认为:“近数年来,国内朝野一致高唱救济农民,复兴农村,然而救济之声浪愈高,农民之破产者愈多,复兴之高潮愈盛,农村之崩溃愈速,可见非复兴不得其法,必救济之未切实努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