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房地产的发展长期以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为师
“香港模式”究竟是好榜样,还是坏典型
香港房地产业的垄断,始于殖民地时期英资银行和英国商人对地产业的垄断,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怡和、香港置地、会德丰、太古等英资银行都牢牢控制着香港主要市区的地皮。“六七”暴动后,英资洋行纷纷抛售土地和物业资产,而华资则大批接手英国人的垄断资产,李嘉诚、郑裕彤、霍英东、郭氏家族、李兆基等华人地产巨贾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大举进军地产业。
香港大财阀的模式都是类似的:通过横跨行业纵跨产业链的大象式经营手法,建立起一个资本王国。他们从不费心搞实业,只做类似于风投基金一样的资本密集型投资,然后倒手盈利。我们所广为熟知的是李嘉诚及其儿子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投资亏损、经营不善甚至破产,而他们的做法,是将这些不良资产与母公司拆分然后上市,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承担风险和损失。
房地产业历来是香港经济泡沫的重要载体,是港岛盛产超级富豪的孵化器,是普通市民的发财梦,更是毋庸置疑的香港经济支柱产业。香港政府也意识到这不仅不是一项傲人的政绩,反而是难以启齿甚至难辞其咎的失败:房价高企,营商和生活环境恶化,制造业急速衰落,经济脆弱,贫富悬殊,垄断盛行,而政府却依靠限制供给的土地财政赚得盆满钵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