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br>1.1 研究的背景<br>1.2 相关的研究分析<br>1.2.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br>1.2.2 住房制度改革理论与体制<br>1.2.3 住房制度改革成效与问题<br>1.2.4 欧洲社会住房变迁和私有化<br>1.2.5 合约理论在住房制度变迁上的研究<br>1.2.6 小结<br>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br>1.3.1 问题界定<br>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br><br>第2章 理论与概念<br>2.1 关于合约的理论<br>2.1.1 从损害的相互性说起——科斯定理的启发<br>2.1.2 交易费用与租值消散<br>2.1.3 合约的本质<br>2.1.4 制度的转变<br>2.2 住房的本义<br>2.2.1 住房是人生存的基本要素<br>2.2.2 住房是能带来收益的资产<br>2.2.3 住房的合约安排<br><br>第3章 中国背景下的住房改革<br>3.1 局限条件的判定<br>3.1.1 从社会主要矛盾看局限<br>3.1.2 从住房领域看局限<br>3.2 住房制度的关键局限<br>3.2.1 改革开放程度<br>3.2.2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br>3.2.3 城镇化进程<br>3.2.4 产权制度发展<br>3.3 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解释<br>3.3.1 局限约束下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br>3.3.2 理论分析<br>3.3.3 模型解释<br><br>第4章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合约演进:中央的路径<br>4.1 传统的公房合约(1949—1979年)<br>4.1.1 局限——内外交困与传统经济制度<br>4.1.2 城市私有住房改造<br>4.1.3 公有住房国家投资和低租金福利分配<br>4.2 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合约转换(1980一1998年)<br>4.2.1 局限——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放权<br>4.2.2 公房制度改革实验<br>4.2.3 住房市场化改革政策成型<br>4.3 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发展(1999—2006年)<br>4.3.1 局限——城镇化提速、改革减速和地方分权弱化<br>4.3.2 住房分配货币化全面推进<br>4.3.3 商品住房制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困惑<br>4.4 住房市场与保障双轨并行的合约再转换(2007—2012年)<br>4.4.1 局限——公平矛盾与中央政府集权<br>4.4.2 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改革兴起<br>4.4.3 市场与保障双轨并行的住房制度初步成型<br>4.5 小结:局限决定的合约演进<br><br>第5章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合约选择:地方的道路<br>5.1 早期房改的试点方案——烟台的选择<br>5.1.1 烟台房改的局限背景<br>5.1.2 烟台房改方案<br>5.1.3 烟台房改成本收益分析<br>5.1.4 小结<br>5.2 住房货币化改革——武汉的选择<br>5.2.1 武汉住房货币化改革的局限背景<br>5.2.2 武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改革安排<br>5.2.3 武汉住房补贴的改革安排<br>5.2.4 小结<br>5.3 住房保障改革——黄石的选择<br>5.3.1 黄石住房保障改革的局限背景<br>5.3.2 黄石公共租赁住房模式<br>5.3.3 黄石模式成本收益分析<br>5.3.4 小结<br>5.4 小结:因地制宜的合约安排<br><br>第6章 结论和展望<br>6.1 研究主要结论<br>6.2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展望<br>6.2.1 关键局限的转变<br>6.2.2 城镇住房制度的未来选择<br>6.3 城镇住房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建议<br>6.3.1 总体改革<br>6.3.2 具体建议<br><br>附录<br>1.1949—1980年部分住房文件<br>2.1988—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文件<br>3.2003年以后主要住房文件<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