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第一书·地球与资源大观:地球财富之母(土地资源)》:
海拔越高的地方,土地的变化会更加复杂,所以形成的土地类型也就更多。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山地海拔的增高,气温会逐渐降低;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高度越高,降水量就会越大;植被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土地类型也不同。这些都是山地和高原对土地形成的影响的表现。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中,虽然没有很大的高差变化,但对土地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如平原地区,土地水分和水质特点的变化会受到局部起伏的地面变异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的土地组合。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的地带性土地的地方,一般都在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而地形低的部位,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甚至地面积水,只能形成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如果地下水含盐类较多,就会形成盐渍化土地。又如,盆地周围的高地,原来是地带性土地,如果将其开垦为农地,绝大多数将会变成旱耕地;盆地中心大多为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半水成土或水成土,开垦后,在北方常成为水浇地,有良好灌溉条件。
而在南方则绝大部分成为稻田。丘陵没有很大的高度,不会像山地那样引起气候和植被发生大的变化,但降水的再分配会受到地面形状和坡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土地的发育程度受到影响。土地侵蚀的强度与地形和坡度是密切相关的。
2.气候和植被因素 气候因素在土地形成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对土地形成的方向、强度所发生的影响。概括地说,在中国东部地区,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热量较低,降水也较少,矿物风化、淋溶作用和有机质分解都较微弱,土地可由微酸性至微碱性反应,部分土地含有碳酸钙,也有一些土地含有可溶盐而有盐渍化。
但在该线以南,由于湿热程度增强,有机质分解强烈,风化产物和成土产物的分解和淋溶程度高,富铝化作用显著,土地呈酸性反应,除滨海地段外,土地无盐渍化。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干旱程度自东往西增强,形成各种含碳酸钙的草原土地以至漠境土地。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使土地形成受到冻融交替的强烈影响,矿物和有机物的分解程度都不高,从而形成各类高山土地。植被类型与土地类型关系密切,森林凋落物、草根等直接影响土地形成;同时随着土地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暗棕壤,是在针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但是当森林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受到破坏后,土地水分的蒸腾量大为减少,土地由干变湿,促进了草甸植被的发展,土地有机质来源丰富,暗棕壤逐渐演变为富含腐殖质的黑土。但是,此后随着腐殖质大量积累和蓄水性不断加强,以及由于母质黏重和冻层托水而促成的土地内排水不畅,土地逐渐沼泽化,使残存的、稀疏的旱生树种,为湿生性树种所取代,草甸植被也渐演替成沼泽一草甸或沼泽植被,从而又促进土地向沼泽化黑土或沼泽土的方向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