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4985
  • 作      者:
    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可供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理学、管理学、经济
学、社会学等教学参考,以及农业经济、城乡规划、土地管理、新农村建设研究与
管理相关人员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是在深入开展农村典型调研、农户问卷调查、农民代表座谈与团队集体研
讨基础上,应用地理学、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及
其主体(农民)分异过程的耦合关系、动态趋向、时空格局、转型特征、区域模
式、制度创新的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与问题、农业现
代化的国内外环境、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估、农业现代化主体及特征、农业现代
化人地关系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多功能农业发展与农民转型、农业现
代化战略与区域模式、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贯穿了“国家战略—
现实问题—理论解析—科学途径”的研究思路,注重发挥多学科交叉、多要素集
成、多目标决策优势,突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其农民分异过程的理论性、系统
性、动态性与战略性。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可为中国推进
“四化”同步、破解“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环
节,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事关我
国现代化建设大计、民生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削弱。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
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农业占犌犇犘的比例虽然仅为10%左右,但农业
的基础地位不仅不能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和强化。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系着国家粮食
安全,关系到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6.4亿农村人口的就业与增收问题,关系到我
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稳步推进,关系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的长远战略。
一、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安全基石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
十分重要的角色。“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国民经
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农业的基础作用。
从认知层面上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时,毛泽东就指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
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也强调,要坚
持以农业为基础,强调把农业放在各项产业发展的首位。“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
服务的思想。”进入21世纪,党中央承前启后,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
展战略,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兴农”
发展战略,分别从空间、产业、区域和科技等层面,概括提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目
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道路。首次提出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这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最新定位,确立了农业
现代化与其他“三化”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实践层面上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为工业
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国家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
的发展战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居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改革开放
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加速。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五
个统筹”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转型战略出台,为加
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支撑。国际实践经验证明,实现国家现代化,
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作为保障和前提;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将农业现代化作为
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
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繁荣、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中国农
村发展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与创新能
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大力发展
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脱离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其他各项建
设就会丧失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两大基本目标和
长期任务。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年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增幅也逐渐加大,但目
前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约束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农
业经营效益仍然较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农业增产增收良好势头的基础并不
牢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日显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途径。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农业生产
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经营方式的规模化、生产服务的社会化、生产布局
的区域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可以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政策,加强农业补贴的力度及其针对性,可以保障粮食生产的
持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优化农业生产
要素,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扩大农业就业范围,提高农业就业品质。因此,推进农业
现代化能够让农业经营更有效益,让农民留在农村体面就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
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是重要的主导者,而且也应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基础和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
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四化的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
现代化提供物质、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
化的支持、辐射、带动。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城
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应是一体的。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出台优先
支持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然而,有一些国家
和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地位,结果出现了
农业衰退、农村贫困、城乡差距拉大,以及城市失业人口过多、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等现
实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经
验也充分证明,只有着眼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农业生产和推进农业现代
化,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
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潜力,进而为城镇
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劳动力与土地保障,促进城镇化的质量提高,推动工
业化的持续发展。
加快工业化进程能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因为工业化可带来制造业及相关非农
产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和物质产品总量,
降低农业材料与机械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从
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同样,健康的城镇化进程,能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
产业转移,通过优化农村人地关系,为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供重要物质基础、
技术装备和土地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非农化及其非农收益反哺农业,有利于激励农
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集约农业、高效农业、园区农业、有机农业、工厂农业的
兴起和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创新驱动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工业化、城镇化进
程中各类资源在城市集聚,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根据比
较优势与市场需求准则,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水
平稳步提高,为科技型、内涵式、高效性的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同时,大量进
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直接参与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如果他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能
将城市地区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能带回农村传播,有利于搭建城乡要素、产
品自由交换的新平台,为现代农业新的要素组织、方式变革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而
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
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通过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
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国总体上已迈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工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核心竞争
力不强。随着产业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会减弱。而且,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我国工业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我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依靠工业大幅度补贴农业。从我
国基本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会处于较低水平
的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据相关专家估算,真正享受到城
镇居民待遇的城镇人口仅为35%左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已经进城人口的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都将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经济发展对近郊区乡
村的带动作用明显,但对广大的远郊区乡村,由于大多数城市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加上
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约束,其辐射带动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总体上讲,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初级阶段,
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带动,远远不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大
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农民创业的能
力,提高农业接受工业反哺的效率,强化乡村接受城市带动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城乡
发展一体化。
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自然资源的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偏
小,人均耕地和水资源拥有量均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农业发展总体上是剩余劳动力
多,但人均资源少;农产品产量高(总单产),但人均产出少;物质投入总量多,但人
均量相对少。农业生产在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消极影
响。农业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
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还带来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威胁到城乡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着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破解水土资源约束难题,实现农业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的
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不断革新农业
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理念,改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
展,进而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农业生产的生态化、高效化,促进农业与农村
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
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政治争端的广泛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
杂。首先,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不仅农产品关税高峰、关税
升级的问题严重,而且技术壁垒越来越高,针对中国农产品的反倾销、“特保条款”等
事关农产品出口的制约越来越强。其次,发达国家继续对其农业生产提供巨额补贴,使
国际农业竞争环境很不公平,中国的农业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尚缺乏明显的竞争力。第
三,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退化不断挤占和削弱耕地的粮食生产能
力,世界粮食供需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压力不断增
大,迫切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基本自给。
(二)农业现代化的人地关系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地关系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已从过
去的绝对富余向结构性不足转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一、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安全基石 1
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2
三、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基础和必然要求 2
四、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4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4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4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突出问题和瓶颈 6
第三节  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 8
一、提升农业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8
二、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0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模式,构建农业区划化新格局 10
四、完善农地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 11
五、构建多元化的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11
第四节  本书总体研究框架 12
一、主要研究目标 12
二、主要内容 12
三、技术路线 13
第二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国内外环境 14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4
一、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14
二、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15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6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 16
二、农业现代化政策沿革 1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资源环境基础 21
一、农业现代化的资源基础 22
二、农业现代化的环境条件 24
第四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环境 25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25
二、社会转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27
第五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29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 29
二、农地产权交易制度 30
三、农地组织经营制度 31
主要参考文献 32
第三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估 34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的评估依据与原则 34
一、农业现代化评估主要研究进展 34
二、农业现代化评估理论依据 36
三、农业现代化评估指导思想 38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9
一、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9
二、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评估方法及模型 41
一、农业现代化评估方法 41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42
三、评估模型的建立 45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评估测算 46
一、数据来源 46
二、农业现代化评估结果 46
主要参考文献 56
第四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主体及其特征 58
第一节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58
一、概念辨析 58
二、传统农业阶段的农业经营主体 59
三、现代农业阶段的农业经营主体 62
第二节  农业从业人员的时空特征 62
一、时序特征 63
二、动态格局 64
三、影响因素 68
第三节  农民主体的流动及脆弱性 69
一、农民的兼业性 69
二、农民的流动性 74
三、农民的脆弱性 79
第四节  农民主体的潜能及其创造性 82
一、农民主体的创造性与区域农业转型 82
二、农民主体潜能与创造性的制约因素 86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视角的农民主体潜能提升路径 87
主要参考文献 89
第五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人地关系格局 91
第一节  农用地与耕地变化及其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91
一、农用地与耕地的时空格局 91
二、农用地变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机理 100
第二节  水资源短缺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105
一、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其特征 105
二、水资源短缺与现代农业 108
三、水资源短缺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12
第三节  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时空耦合特征 114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5
二、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 116
三、农业劳动力变化时空特征 119
四、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特征 120
第四节  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 127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28
二、粮食产量与耕地时空格局变化 129
三、粮食生产与耕地重心的时空耦合 129
四、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132
五、粮食产量与耕地变化敏感性的政策启示 134
第五节  基于人地关系格局的农业现代化分区 135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5
二、农业现代化综合分区方案 137
主要参考文献 146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149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过程及其时空格局 149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0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 151
三、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152
四、中国城镇化空间分异的机理 160
五、快速城镇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转型需求 164
第二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 168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演进理论解析 168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演进过程 173
三、106国道样带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 185
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同发展 197
第三节  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与农业转型 200
一、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 200
二、基于犃犐犇犛模型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透析 203
三、城镇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206
四、城镇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转型影响及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建议 208
第四节  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途径 210
一、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途径 210
二、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途径 214
三、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途径 216
四、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途径 217
主要参考文献 219
第七章  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农民转型 223
第一节  多功能农业及农民转型 223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多功能农业的内涵 223
二、多功能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226
三、多功能农业发展与农民转型 228
第二节  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及其地域类型 231
一、中国多功能农业的发展 231
二、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 236
三、中国多功能农业的地域类型 242
第三节  中国农民转型与新型农民培育 245
一、中国农民转型的特征 245
二、中国农民就业的情景 250
三、中国新型农民的素质 253
四、适应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培育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8
第八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区域模式 260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260
一、中长期安全战略 260
二、农业转型富民战略 262
三、现代农业主体战略 262
四、农业现代化“提能”战略 264
五、农业全球化竞争战略 265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重点与模式 266
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战略启示 266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重点 269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模式 272
第三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区域模式与路径选择 275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格局 275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模式 279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1
第九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 294
第一节  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及其借鉴 294
一、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及政策设计 294
二、国际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96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及政策创新 297
一、农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创新 297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 298
三、农业人力资源培育机制创新 299
四、农产品安全监督制度创新 300
第三节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 300
一、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保障 301
二、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保障 301
三、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组织保障 302
四、农业现代化的科技与人才保障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4
附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