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定性意义上的。这个层次意义上的概念等同于货币经济学中“货币是否中性”的命题,即货币政策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价格、利率及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具体来说,它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定量意义上的。它是在承认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上,讨论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真实经济变量,以及在定量方面的货币政策效果大小问题。具体来说,这个层次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主要是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货币政策操作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第三个层次的含义则是从实践的角度考察货币政策时滞。所谓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问。如果货币政策时滞太长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那么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货币政策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内部时滞指的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为影响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这段过程,它主要由客观的经济条件和金融条件决定。
本书所讨论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的含义。
二、凯恩斯以前的理论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萨伊(1803)提出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并且认为要素价格完全具有弹性,市场会自动出清,因而经济运行不需要国家干预就能顺利地达成自动均衡,货币只是一种流通媒介,只是转移价值的手段,从而否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古典货币理论中的货币数量论同样认为,在价格机制的白发调节作用下,实体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数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不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因此,货币数量论排除了货币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维克塞尔:钉住物价的利率政策
瑞典学派的开创者维克塞尔(1898)否定了“萨伊定律”和货币数量论。在维克塞尔的理论体系中,金融体系运行的重要性是通过货币的均衡来实现的。他认为,货币并非一层“面纱”,而是影响真实经济的重要因素。既然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的供给与需求,那么一般价格水平也就该决定于全部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货币对实际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货币经济中,生产仍以实物形态进行,但资本借贷及利息支付采取货币形态。这样利率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储蓄的供给和贷款的需求,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影响生产的扩张和收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