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文集(2014)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金融教育改革》:
(二)制约因素
1.传统文化。所谓金融文化环境(杨涤,2011),是一个国家在金融实践中形成的,并对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金融发展等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文化集合,包括金融领域中的金融观念和金融意识、金融思想、金融习惯、金融知识等要素。历史上中国在封建社会统治下,长期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缺少商业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采取计划金融机制,导致计划经济的“金融文化”。我国金融文化缺乏,造成居民理财意识薄弱、理财知识匮乏,金融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抑制了个人的金融投资行为。居民不能合理估计风险与收益,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商业风险等缺乏合理预期,对证券产品缺乏系统了解。
2.学校课程。金融能力是逐步具备的,青少年是金融教育的关键时期。正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财商也要从孩子的儿童时代开始,未雨绸缪。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理财是21世纪生存的必备技能,金融教育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大学问。对于国家来说,金融教育关系到如何培养驾驭未来经济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可是,在高考制度下,应试教育盛行,金融教育往往让位于高考规定的文化课程,难以在学校得到有效开展。一是研究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不够,没有完整的理财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财教育的内涵,培养模式单一,不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三是各部门的活动和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难以形成完善科学的体系。
3.城乡差异。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就了一批中等富裕人士。这部分资金充盈的中等富裕阶层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夺的主要对象,但是金融机构往往忽视底层的金融理财市场。金融市场不能全方位铺开,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愈加落后,社会底层的理财能力匮乏,恶性循环与“钱生钱”的财富效应,将会加剧贫富差距程度,导致社会不和谐,最终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另外,由于得不到金融知识指引,非法集资在金融意识淡薄的农村长期存在,应将农村和农民作为教育重点,既兼顾城乡,又突出重点。
4.其他因素。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我国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政府相关部门不重视金融教育,体现为没有对金融教育进行立法,没有成立主管部门加以负责,没有固定的财政投入。第二,金融机构对于公众的金融教育投入太少,过多的是对金融产品的推销,相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巨大的资金投入,可谓相形见绌。第三,理财信息来源的渠道缺乏,我国居民很容易被道听途说的信息误导,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信息真假难辨。第四,我国金融业发展起步晚,滞后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金融机构出于利益的追求,滥发理财产品,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时不讲道德,夸大收益而忽视风险。第五,金融业缺乏德才兼备的专业金融人才。我国金融业缺少复合型金融理财人才,这与金融理财市场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想构建一流的金融制度,就必须积累和聚集一流的金融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形成、积累和运用与教育制度、金融制度环境密切相关,若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教育体制和有效的金融制度,难以培训出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反过来,金融人才的缺乏也会阻碍有效的金融制度的形成。金融人才的高度专业性要求一个国家必须注重发展金融教育,并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各种层次的培训系统,双管齐下,共同完成金融人才的积累过程。
面对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及制约因素,如何加以改善?我们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经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