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19018
  • 作      者:
    张祖群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祖群(1980.08-),汉族,籍贯湖北省应城市,先后获得风景园林学士、人文地理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修教师,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旅游管理、公共管理专业硕导,超星学术视频主讲教师,主要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地理(产业)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文化产业重大招标计划(政府采购文化产品)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各1项,指导校级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19项。入选首批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与第三批后备学科带头人。荣获西北大学研究生“科研标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九届“科研标兵”、第四届“优秀主讲教师”称号,主持“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CTF090038)结题优秀,获得“全国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先进实验工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索引29篇,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引用3篇,出版著作5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前沿理论系列丛书》分析了西安、北京、荆州三个独特文化地理区域的都城,它们分别代表着遗产旅游中最为典型的三种类型。西安遗产旅游涉及大遗址叠加型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城市精神重塑问题,北京遗产旅游涉及空间方案错位后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奥运遗产继承问题,荆州遗产旅游涉及文化层交错的古都的景观文脉时空分析与游憩空间重建等问题。从西安、北京、荆州三都的空间构成上具体分析了旅游文化的空间阐释与演化,专门对比了三者古城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宛平城墙修护为例,探讨了城墙的原真性修护。比较了西安、北京、荆州三都的城市精神。培育城市精神,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期望能够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前沿理论系列丛书》适合于高校(科研院所)、旅游类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阅读,供旅游管理、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临潼区作为西安市的一个城区,因资金、劳动力、开发技术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受西安市的制约,而使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大为降低。临潼具有与西安相似的古都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急剧竞争使处于劣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降低。临潼区距离西安城区30公里,由于两地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重构,导致对西安市、临潼区特定旅游地形成了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割竞争势态。相对于设施与服务条件优越的西安市区,临潼区本身的通达条件、便游条件等不利,不能顺利开发。在临潼区二次旅游开发进程中,作为其母城的西安,对其管理的好坏等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心理。综合考虑以上屏蔽障碍,发现临潼区主要受西安的区位屏蔽影响较大,人们甚至将临潼区旅游多年得不到提升归结为它与西安的距离不适中,既没有长距离的特色吸引过夜游客,又没有短距离的优势充分利用西安的旅游基础设施。从区位屏蔽现象的三种(许春晓,2001)情形可看出临潼主要受西安的全阻挡型屏蔽,屏蔽了过夜国内远距离游客与国外游客。<br>  (二)城市空间拓展理念<br>  长期以来,“小临潼、小旅游”成为其地方旅游效益不佳的症结所在。因此,从城市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角度进行适当尺度空间拓展,必将有利于突破西安对临潼的屏蔽效应。<br>  (1)与西安市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临潼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特征明显,其旅游发展更需要资金和政策等支持。空间延伸与拓展要前瞻性地迎合第四版《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思潮。西安旅游未来基本定位于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临潼旅游发展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建设和规划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协调与西安市域范围内灞桥区、阎良区、雁塔区等区位关系,趋利避害,实现临潼与西安的有效对接,并从西安的发展框架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br>  (2)以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支撑。临潼旅游拓展须迎合21世纪绿色回归大趋势,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系统理论和方法,创建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文化景观(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从“板块-廊道-基质”原理出发(邬建国,2001),分析大临潼范围内的景观异质性,协调各种小块景观之间的关系,遵循旅游美学中景观美、环境美、形象美、空间美、生态美以及综合审美等观点,做到景点、景区、景系、环境、背景的美观协调,充分满足旅游主体的视角信息摄入和实现景观的价值最大化,从空间格局与空间过程上实现旅游有序拓展。(3)树立“大旅游”观念。旅游业是建立在“吃、住、行、游、娱、购”协调发展基础上的,而临潼由于种种原因游客行为主要集中在游览单项上,其他方面比较薄弱,导致旅游业整体效益不高。今后须以六要素协调发展为中心寻求突破,在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中寻求发展,从而不但实现临潼旅游“量”的发展,更要完成“质”的变化。在旅游综合效益方面,使临潼走在西安几个区前列。<br>  (4)在空间上立体式发展。由于“兵马俑”、“华清池”的高知名度,使得开发者和游客都忽略了临潼区的其他历史古迹和优美自然风光,造成“点轴”式不协调。下一步临潼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与西安毗邻、距离适中的区位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争取在立体空间上有所突破。<br>  (5)将旅游与景观房产有效结合,争取国家新政策。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带来了都市旅游的深层次思考。伴随旅游区的开发而出现的旅游房产称为景观房产(巨鹏、王学峰、崔凤军,2002),其开发已成为当前提升城市建筑文化品位并使之成为都市旅游资源的迫切需要。景观房产和建筑显现巨大旅游功能与历史性作用,体现的旅游价值延伸明显。因此,在临潼区须将旅游与房产有效结合,作为旅游屏蔽区空间拓展的突破口,争取国家旅游度假区批设。<br>  三、旅游屏蔽区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br>  在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的背景下,临潼适时提出概念性规划很有必要,规划将临潼自身的发展融人中心城市扩展辐射之中,提出了城市功能重组,以期突破屏蔽重围。<br>  《西安市临潼区城区发展概念规划》将临潼自身发展融人中心城市的扩展辐射之中,提出了城市功能重组、拓展空间“西进”发展、开发新城、优化旧城的战略部署,经调整充实后,可以供西安总体规划吸收采纳。对临潼城区的性质提出7个设想:世界级国家文化遗产、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集中地;国际著名旅游地,中国著名旅游品牌,西安城市第一名片;中国知名休闲度假胜地;西安东部副都心;西安中心城区在未来30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西安未来最佳旅游目的地,最佳居住地,最佳大型企业投资地;中国西部集装箱集散中心。<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研究综述<br>第一节&nbsp;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综述<br>第二节&nbsp;旅游文化学研究综述<br><br>第二章&nbsp;理论介入与研究框架<br>第一节&nbsp;当前旅游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思考<br>第二节&nbsp;文化空间阐释与三个研究对象的选取<br><br>第三章&nbsp;在保护与利用之间:西安大遗址悖论<br>第一节&nbsp;西安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视野<br>第二节&nbsp;西安大遗址保护的破坏因素分析<br>第三节&nbsp;西安大遗址的本体与环境保护<br>第四节&nbsp;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协调发展<br><br>第四章&nbsp;西安遗产旅游的空间拓展<br>第一节&nbsp;西安旅游屏蔽区的城市空间拓展研究<br>第二节&nbsp;大遗址叠加西安(临潼)城市空间拓展讨论<br><br>第五章&nbsp;北京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解读:基于“梁陈方案”的线索<br>第一节&nbsp;北京遗产旅游的空间背景<br>第二节&nbsp;“梁陈方案”的比较与基本内涵<br>第三节&nbsp;历史的反思:遗产地都市的选择<br>第四节&nbsp;北顶娘娘庙与北京城市空间<br><br>第六章&nbsp;北京奥林匹克遗产旅游的空间解读与持续利用<br>第一节&nbsp;研究背景<br>第二节&nbsp;后奥运时代奥运遗产的利用分析:以高校奥运场馆为例<br>第三节&nbsp;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研究——基于产业机会谱系(IOS)与游憩活动谱系(ROS)分析<br><br>第七章&nbsp;荆州遗产旅游的景观文脉提取与利益主体分析<br>第一节&nbsp;荆州遗产旅游概况<br>第二节&nbsp;荆州景观文脉时空分析<br>第三节&nbsp;荆州遗产旅游的利益主体互动<br>第四节&nbsp;小结<br><br>第八章&nbsp;荆州遗产旅游的游憩空间重建<br>第一节&nbsp;基于廊道的游憩空间重建<br>第二节&nbsp;荆州古城墙植物景观讨论<br><br>第九章&nbsp;西安、北京、荆州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阐释<br>第一节&nbsp;西安、北京、荆州遗产旅游对比的视野<br>第二节&nbsp;西安、北京、荆州城市文化空间格局差异<br>第三节&nbsp;西安、北京、荆州古城墙对比<br><br>第十章&nbsp;三座古都的城市精神重塑<br>第一节&nbsp;城市精神的文化定位分析与研究背景<br>第二节&nbsp;西安城市精神解析<br>第三节&nbsp;北京城市精神解析<br>第四节&nbsp;荆州城市精神解析<br><br>参考文献<br>跋<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