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义农业现代化理论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何传启研究员在农业现代化理论,特别是二次现代化理论在农业系统的应用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五个方面内容。
在农业现代化的定义方面,何传启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系统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农业系统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农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农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乎的国际竞争、国际分化和国家分层等。农业现代化的外延:农业现代化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行为、农业结构、农业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农业供给、农业流通、农业需求、农业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基础设施和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牧业、渔业、林业和农业服务业的现代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时空分布等。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看,还指农业变迁的世界前沿和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包括从传统农业(自给型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市场化农业)、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知识型农业)的两次转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农民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国家农业地位和国际农业体系的变化等。国家是农业现代化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单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还是农业系统的一种变化,并非所有的农业变化都属于农业现代化,只有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和农民发展的农业变化,才属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过程具有十个特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进步性、风险性、非线性、农业效率分化、农业比例趋同等。
农业现代化的结果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两次农业转型的完成;二是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三是农民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四是农业比例的下降;五是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的发展;六是国际农业体系和国家农业地位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创新、竞争、交流、适应、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包括经济增长、需求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合理预期,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农业结构变化、农业环境变化和农业政策变化等。动力模型包括:创新驱动、三新驱动、双轮驱动、联合作用、四部超循环、农业复合互动、创新扩散、创新溢出、竞争驱动和农业生产力函数等。
纵观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农业现代化其实没有标准的模式,模式选择往往受客观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