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下的战略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434392
  • 作      者:
    陈飞,颜银根,何文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飞,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区域与城市经济、新经济地理。
  
  颜银根,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新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
  
  何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一直从事城镇化、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财经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下的战略抉择》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现有的认知,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社会经验与教训,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交互作用等。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分析,运用计量检验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书中,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化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二元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也就是在社会中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共存:①传统部门包括自给自足的农业及少量简单的商业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工资水平极低,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这里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②现代部门包括技术水平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比传统部门高。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设,由于资本投入不足、大量剩余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下,从而不断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农业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工资趋于相等,城乡差别消失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结构性转换之上,从而解释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消长机理,指出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关系。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John C.H.Fei)和拉尼斯(G.Rains)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对刘易斯模型做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并最终形成了“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该模型采用了与刘易斯完全相同的假设,但是与刘易斯模型对农业部门的设定不同,刘易斯模型中农业部门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功能只是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剩余劳动力;而“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中,农业部门不仅具有刘易斯模型的功能,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扩张所增加的劳动力提供必须的粮食来源,从而农业也必须迅速增长为这些新增的非农劳动力提供粮食,否则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进行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农业发展停滞。如果缺乏技术进步支撑和必要的投资,农业发展就会滞后,从而造成非农产业成本的迅速提高,利润减少,最终使得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停滞了下来。费景汉和拉尼斯通过对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更为详尽地讨论提出了部门间协调发展的思想,认为只有劳动力吸收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才能摆脱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费景汉和拉尼斯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二元结构理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是描述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关系的杰出理论,模型中所提到的发展模式十分完善。
  ……
展开
目录
引言: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2 城市世纪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3 新技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来临
1.4 国情特征与新型城镇化
1.5 小结

第二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现有的认知(文献综述)
2.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
2.2 二元经济与城乡一体
2.3 城市化的经济动力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实践与政策
3.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两化进程分析
3.2 改革开放以来两化进程分析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体制变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分析
4.1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学含义
4.2 城镇化和城乡结构: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框架的分析
4.3 开放经济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开放经济下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计量检验)
5.1 开放经济下城镇化与工业化:部分国家的经济史考察
5.2 计量模型的设定
5.3 数据描述与单位根检验
5.4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第六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社会的经验与教训
6.1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6.2 西欧主要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6.3 日本与韩国城镇化的基本考察
6.4 拉丁美洲的城市化:经验与教训
6.5 小结

第七章 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交互作用:探索与实践
7.1 北京:世界城市目标下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
7.2 天津华明镇:世博会上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之一
7.3 四川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试验区
7.4 辽宁抚顺:棚户区改造推动再城市化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