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27273
  • 作      者:
    王云平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推进阶段,根据工业化规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还将拥有较高比例。制造业能否快速稳定增长决定着中国国民经济能否平稳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国际出口环境日益恶化;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等制约条件日趋严重的压力;中国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各种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比较优势提升的基础条件在不断改善;等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以综合比较优势的涵义为起点,在进行相应的理论准备基础上,首先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其次,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再次,对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来源结构)进一步分析;又次,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的国际利益格局状况;最后,提出提升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从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出发,综合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和抽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与工具,对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来源结构,构成来源结构的各因素对综合比较优势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取的贸易利益状况,结合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变动新的国内外背景,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观点:
  第一,引入“综合比较优势”概念来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发展状况。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比较优势)往往和要素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比较优势)存在不一致性。《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中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提出了“综合比较优势”概念,是为了使产业比较优势和基于要素角度的比较优势保持一致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是综合比较优势的来源。由于多种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存在,由各要素和因素的权重综合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称为“综合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拥有某一要素比较优势,不一定就能拥有产业比较优势(或者说某一个产业拥有比较优势),只有某一个产业拥有综合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成为比较优势产业。
  第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而且缓慢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综合比较优势最强的行业,而且整体上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实现了从比较劣势向明显比较优势转变;资本密集型行业属于比较劣势行业,而且上升态势不明显。
  第三,通过计量实证分析,我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来源结构多元化,但不同行业的来源结构还存在差异,而且来源结构内部,市场规模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劳动力成本等对综合比较优势提升的作用在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
  第四,通过实证分析判断,我国在全球分工和贸易中,处于利益分配不利地位,而且有部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迹象。
  第五,提升综合比较优势需要考虑两条路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要素开发和集聚。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综合比较优势的提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大力培育人力资本,实施中国产品的品牌战略,在各行业大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保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继续深入各项体制改革和完善各类配套措施,降低交易成本。
展开
精彩书摘
  3.中国作为新的“世界工厂”的基本特征
  (1)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交织推进的大好时期,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经济不断融人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加快了融人世界经济的速度,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从而使得国内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经济高度融人世界经济却没有成为依附“中心”的国家,即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外围”或者“边缘”国家,而是具有很强的主动性。2002年,在世界经济总体上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而且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到2011年,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问题),唯独中国保持着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身市场广阔,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都保持旺盛态势。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国土整治等工作,引发旺盛的投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工业增长不仅使工业品供给大量增加,而且将引致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中国成为一个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巨大市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工业制造中心”,而且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形成中心”。中国不仅从供给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而且从需求方拉动世界经济发展。外国跨国公司日益重视中国市场。一方面,将加快投资,越来越多地获取中国市场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向中国的产品出口。中国市场上形成了“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中国制造业要不断提高(综合)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二是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就可以通过“立体交叉竞争”直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这部分市场份额很难反映出比较优势状态的优劣(至少从数据上难以反映出来)。
  (2)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的区域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集群成为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参与全球分工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率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以承接国际加工贸易转移为主切入全球制造业分工,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的产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地区如广东东莞和深圳宝安以及江苏的昆山地区等。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外资进入中国的形式也日益多元化,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也日益拓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继而发展到全国各地,包括了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全国各地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形成了各类加工区和产业集聚区,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重要载体,比较典型的地区如重庆市的两江新区。截止到2011年,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79家,平均每个省份2~3个,还有数以千计的省级开发区,以及各地方政府行政或自然形成的各产业集聚区数千个。很多产业集聚区是自然形成的,经过长期发展和开放,逐步和全球产业分工衔接。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问题
一、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内涵界定
一、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一、综合比较优势的基本含义
三、与(综合)比较优势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提升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一、我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一、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提升的条件分析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行业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综合比较优势产业的评价指标
一、我国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变动及效应分解的实证分析
三、结论和说明
附件:按要素划分行业及我国行业的分类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影响因素(来源)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影响要素(来源结构)的计量分析
三、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提升的影响因素(来源结构)进一步分析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出口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
二、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状况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部分迹象
四、基本判断和结论

第六章 提升我国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的思路与对策
一、基本思路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