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的总资源储备并不少,但人均资源比较贫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紧张的问题正日益严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的特点。为了寻求资源,中国公司不得不开发国外市场,选择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开采和运输条件好的东道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原材料,实现国内市场充足、稳定和相对低廉的能源资源供应。刚刚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接下来的全球经济低迷为中国公司提供了海外并购的良机,资源寻求型的境外投资数量逐年递增。
国际上最初的资源获取依靠的是战争,具有浓厚的侵略和掠夺色彩,是野蛮的霸权主义行为,后来逐渐发展起来开始依靠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资源,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折衷理论一直非常重视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寻求资源的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部化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在国外开发稀缺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控制股权。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能源和矿产资源涉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这一领域的涉外交易都是高度管制,交易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和批准。跨国公司希望控制股权的要求实现起来难度越来越大。
资源具体可以分为燃料与矿物和金属两大类别。石油是最主要的燃料资源,我国自1993年起从石油出口国首次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自此石油进口的数量逐年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2006年为45%,其后每年都以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2009年突破了50%的警戒线。有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的进口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了70010和50%(李桂芳,2011)。由此可见,石油等燃料资源丰富的国家对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体现在投资额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很大,煤炭的消费比重大约为70%,煤炭像石油一样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要资源产品。在2007年时,由于我国煤炭出口减少量和进口增加量合计占国际贸易量的比重达到约10%,使国际煤炭市场的贸易均衡被打破,成为当年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到了2009年我国更是从煤炭出口国首次成为了煤炭进口国(李桂芳,2010)。中国公司愿意投资海外煤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市场的煤炭价格较低,收购煤矿的成本较低。比如,澳大利亚的动力煤价比秦皇岛港的动力煤价便宜很多,虽然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在较长时期内这种价差不会消失。由此可见,煤炭等资源产品是中国上市公司境外投资时的重要追逐目标。
以上从理论上推测得出,资源丰富的国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产生正向影响。这种观点甚至在媒体中也是经常传播。至于实证研究,现有利用宏观数据的研究结论却不一致。李珮磷(2010)利用2003~2007年中国对5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面板数据,Buckley等(2007)利用1984~2001年中国对49个东道国投资的统计数据,张宏和王建(2009)利用2007年中国对114个东道国投资的截面数据,都发现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资源储备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在Duanmu和Guney(2012)的研究中,样本为1999~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最大的3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结果却不支持资源禀赋丰富的东道国可显著吸引来自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