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733
  • 作      者:
    陶晓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陶晓燕,女,1978年6月生于山东省昌邑县。中原工学院副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成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2006年在河海大学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完成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213)“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以河南省义马煤矿为例”、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招标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10多项;合作主持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软学科基金项目6项,河南省招标决策咨询项目4项,河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以及其他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1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在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经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机理、产业特点及演化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和焦作市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剖析了资源富集城市与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对接可行与必要性、对接潜力等,为构建资源富集城市与枯竭城市产业对接体系、产业布局及政策框架确定提供了借鉴。
  最后,《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提出了资源富集与枯竭城市产业对接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
  在人类最初的社会状态中,由于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因此其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农业和畜牧业。所以农业一度受到广泛重视并得以不断发展,至于其他的产业则几乎没有得到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一次产业基本构成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全部,农业为人类的生存需求提供了保证,并且最终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对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改善,其需求从温饱问题衍生了其他的需求。生活必需品供给已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不再有进一步的刺激需求作用。以18世纪2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为起点,钢铁、机械、造船、铁路、纺织等工业部门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获得空前发展,此时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第一产业的不断机械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从而带动了第一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此过程中,以自给自足为核心的自然农业逐步转变为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化经济,工业逐步开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础,其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主要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其提供的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渴望新的需求。于是,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其所创造的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了60%以上,已成为了国家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支柱产业。
  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演化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演化过程。尽管受各国人口、自然条件、历史差异的影响,其产业结构演化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产业结构演化都朝着相似的趋势发展。简单地说,产业结构沿着人类需求的方向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化即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进行转化的总体趋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二 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三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四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述评
五 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产业对接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在机理概述
一 产业对接及内在机理概述
二 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概述
三 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概述
第二节 有关产业对接的理论依据
一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二 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
三 协议分工理论
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五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六 雁行发展理论
七 重合产业理论
八 梯度双赢理论
九 产业开放政策理论
十 “中心一外围”理论
十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 煤炭城市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煤炭城市的界定和分类
一 煤炭城市的界定
二 煤炭城市的分类
第二节 煤炭产业和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
一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和一般规律
二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一般规律和分析模型
三 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
四 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特征及成因
一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
二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
三 煤炭城市产业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分析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基本情况介绍
一 平顶山市基本情况
二 焦作市基本情况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
一 平顶山市产业现状分析
二 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必要性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客观需要
第四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可行性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分析方法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α趋同分析结果
三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结果

第五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潜力分析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需求分析
一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需求分析
二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需求分析
第二节 平项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供给分析
一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供给分析
二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供给分析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背景分析
一 国家政策为产业对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 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 两个城市的产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六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布局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
一 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的建立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定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
一 产业梯度--产业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建立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

第七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两市地方政府的对接
一 加强两市的组织机制对接
二 加强两市的战略对接
三 加强两市的制度环境对接
第二节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弱化区域利益冲突
一 区域利益冲突的基础弱化
二 区域利益冲突的机制弱化
第三节 创造两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一 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二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
三 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四 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节 促进两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 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二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
第五节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
一 加强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
二 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三 保障普通劳动力权益,加强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