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The case of Baxian county in Qing Dynas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8761
  • 作      者:
    梁勇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共七章,第一、二章梳理了清代巴县移民社会的形成及移民构建历史记忆的努力,第三至第七章梳理了巴县移民社会的基层治理,涉及保甲制度、啯噜、客长、团正、学董、八省会馆等,探讨了民间社会与国家政权在基层治理上的互动情况。绪论、结论各一,分别阐述了研究的起始背景与学理思考。《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的主旨在于讨论一个具有移民社会特色的地方基层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因此《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的学术史回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区域社会史中的移民研究,二是基层控制体系的演变。

展开
精彩书摘
  巴县直里一甲龙隐镇团为街团,咸丰四年(1854)七月二十三日,该团新任监正孙大生、团正邹源益等人向县令告状,对该团前任团正童义顺提出了三项控告:一、将团内原有的公款四两一钱贪污;二、童义顺在任团正期间,向镇内各街坊摊派了钱数十钏,也没有认真算帐,“称原帐失遗,不由团众清算估交”;三、作为该场的巨富,“历收团费,伊竟分文不出”,导致团众不服,人心涣散。他们作为新一届的监正、团正,希望童义顺能够算清帐目,这样今后才能安心工作。县令觉罗祥庆批示“团练之设,原以保卫地方。据呈童义顺把持霸吞等情如真,殊属可恶。候签唤讯究”。<br>  眼看新旧两任团正为团费的事情就要对簿公堂,是年闰七月初十日,该团职员黄钟声、廪生孙芳锦、监生段凌等人向县令递交“具息状”,内称:“因龙隐镇童义顺上轮同事七人,内有二人出外,帐项未算,致孙大生等以把持霸吞控案。职等念均属团邻,恐其参商,团规难整,邀集两造,协同街坊,抵面算明,必须将银钱如数交清,公置枪炮,永敦和睦。”既然帐目已经算清楚了,县令也同意他们销案。①<br>  我们不清楚黄钟声等人所称的销案理由是否属实,②新任监正孙大生等人提出的告状理由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即便是误解,从孙大生等人以此为借口来“诬告”童义顺等人,也能让我们清楚,此一时期,各团之间围绕着团费的诉讼纠纷应该是很多的,他们只不过选中了一个最流行的理由。由于团内其他绅士的积极调解,此案最终在县令宣判之前得以和平解决。而下面这个案子的解决方式则有所不同,且更能说明围绕着团费所引发的诸多问题。<br>  咸丰十年(1860),李、蓝余部张五麻子③攻入离巴县60里的老关口一带,此处为巴县西里各团的防御之地。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得知,此时巴县城乡都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建立了团练组织。如同孔飞力所指出的,这些单一的团很难防御外来武装的入侵,“地方防御的需要必然产生更大规模的组织”。①为此,县令张秉堃任命余光恺②、童义太、王宅三三人为西里十八团总团首,团部设在西里最大的集镇——龙隐镇,将分散各团统一起来,集中指挥。各团团费也因此集中在三人手中,统一支配使用。三人充当十八团总团首后,率领西里团丁先后随县令张秉垄参加了寨山坪、福兴寨等处的战役,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民国《巴县志》载:<br>  咸丰十年,张五麻子窜扰璧山,逼巴县西界。知县张秉堃调三里团练,防堵三十余隘。会镇兵疏防,贼由伍家沟、虎峰山窜入西界,破福兴寨,进攻寨山坪,西里团众驱逐出境。③<br>  李、蓝之乱后,巴县境内依然战火不断,“王逆、周逆、曹逆”相继在西里作乱及太平军石达开部入境居、怀二里,余光恺三人带领西里团丁随历任巴县知县转战县境各地,深得信任,并被授予训导的官衔。同治三年(1864),战事平息,余光恺被调入城中“经理平籴积谷、三费、夫马事件”,担任上述各局的局士。但西里十八团的许多事情,他仍然还在经管,大小事情由他做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十八团每年的日常团费开销细目,余光恺从来没有和下面十八团的其他团正清算过,十八团团正十分不满,但又无计可施。<br>  同治六年(1867),十八团三巨头之一的童义太病故,下属十八团团正向县令报告称原来的总团首余光恺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内,很少过问团内的事情,而现在童义太又病故,遂推举童汉卿、黄永中等人为总团首,同时免除余光恺、王宅三二人所担任的职务。余光恺、王宅三闻讯后,立即向县令上书反对童汉卿、黄永中等人接任总团首,认为能够充当监正团首的人要“当堂验充,持谨老成,以昭郑重”,此二人资格显然不够,“不愿与伊等厕竽,受众指谪”。<br>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州县档案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区域社会史中的移民研究

二、基层控制体系的演变

第三节 研究史料与全书框架

一、资料构成与分析

二、分析思路与全书框架

第一章 清代巴县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巴县历史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巴县的社会重建与发展

一、明清之际战乱的影响

二、地方社会的重建与发展

第三节 巴县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一、雍正六年的“田地清丈”

二、移民社会的地方公产及其管理体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移民的宗族构造及历史记忆

第一节 清政府移民政策的演变

一、积极鼓励移民阶段

二、有效管理控制阶段

第二节 土著的回归与移民进入

一、土著的回归

二、“奉旨人川”

第三节 移民的宗族构造

一、移民的生存模式

二、移民的宗族构造

第四节 “麻城孝感乡”:一个历史记忆的解读

一、“麻城孝感乡”的祖源地传说

二、明代“麻城孝感乡”的象征

三、清代传说内涵的转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保甲制度的建立与咽噜的泛滥

第一节 保甲制度建立

一、保甲制度的实施

二、保甲与里甲

三、保甲与乡约

第二节 粮户、花户与烟户

一、粮户与花户

二、保甲与烟户册

第三节 咽噜的兴起

一、移民与咽噜的兴起

二、咽噜成员的身份构成与地方关系

第四节 政府的应对

一、政府的应对举措

二、应对失效的原因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清中前期的客长与移民社会

第一节 客长的兴起与职责

一、何为客长

二、客长的承充过程

三、客长的职责

第二节 客长制与保甲制的互动

一、保甲制的功能缺陷

二、补充与融合:客长制与保甲制

第三节 客长与地方秩序的形成

一、客长与场镇秩序

二、客长与场中权力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团正与清中期的地方军事化

第一节 白莲教起义与团练的兴起

一、作为军事组织的团练

二、作为基层组织的团练

三、团的运行实态

第二节 团正与地方权力结构

一、团正及其职能

二、乡村社会中的团正

三、团正问的权力纠纷

四、团正与客长的利益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晚清的学董与乡村权势的转移

第一节 “庙产兴学”之议的提出

第二节 学董及学堂的经费来源

一、学董的身份与职责

二、“庙产兴学”政策的实施

第三节 “庙产兴学”与地方权力演变

一、学董——两难境地

二、寺僧——无力的反抗

三、地方官员——庙产兴学的积极鼓动者

四、“庙产兴学”的成效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个案研究:八省会馆与市镇权力格局

第一节 八省会馆的兴起

一、会馆的创建

二、会馆日常经费来源

第二节 八省会馆的日常活动

一、商业互助

二、生活互助

第三节 八省会馆与地方公局

一、保甲团练局

二、夫马局、三费局

三、具有移民社会特色的地方公局体制

第四节 八省会馆与地方权力网络

一、八省会馆与重庆教案

二、至善堂与地方救济

第五节 晚清的八省会馆

一、会产的管理与争夺——江南会馆的故事

二、八省会馆的式衰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八省会馆

一、从八省会馆到八省公益协进会

二、江西石阳会馆产权纠纷案

三、从八省积谷局到八省积谷办事处

第七节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移民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移民活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二、城乡社会的不同发展轨迹

第二节 制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基层社会的权力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