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87043
  • 作      者:
    (巴基)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极端主义
  你以为你了解 其实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资深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详见媒体推荐),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最佳和最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展开
精彩书评

  《塔利班》的读者有新闻记者,也有外交官,甚至连进驻阿富汗的美军山地师的军人也人手一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塔利班》一书的价值和影响。
  ——荣守俊,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常驻巴基斯坦任新华社首席记者


  这本《塔利班》透过一个个新闻纪实、深度分析作者对塔利班政权、阿富汗问题的长期关注研究,解读了神秘塔利班政权的兴衰、阿富汗政坛的风云变幻、民众疾苦和内忧外患的根源。
  ——赵鹏,新华社河南分社摄影部主任,常驻美国纽约新华社联合国分社


  通过这部杰作,读者将对纷乱的阿富汗政治以及相关地区的无政府状态、毒品和教派冲突一目了然。
  ——帕特里克·希尔《星期日泰晤士报》


  《塔利班》充满了007式的元素。好战的军阀、崩溃的帝国、统治世界的狂想、暴力和性。在阿富汗问题上,艾哈迈德·拉希德是最可信的真正专家。
  ——杰森·伯克《观察家报》


  拉希德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清晰透彻,他将塔利班的崛起放进了阿富汗内战中亚各国能源政策、美国国家利益以及沙特和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大背景之中。
  ——罗宾·巴内尔基《每日电讯报》


  本书堪称完美,值得一读。艾哈迈德·拉希德笔下那些细节不但关乎逸闻趣事,更是倾注了对于无辜人民的同情,这些人深陷国际政治阴谋和霍布斯式的战争中不能自拔。
  ——罗杰·霍华德 《观察者》


  通过讲述在阿富汗10多年的个人经历,以及和神秘而癫狂的塔利班领导层的接触,作者抖出了不少内幕。
  ——理查德·比特森《新政治家》

  拉希德写下了迄今为止关于塔利班的最详尽记录,对大博弈以后的阿富汗历史做出了一番总结。
  ——尼尔·吉拉姆《新闻纸》


  感谢艾哈迈德·拉希德关于政府和公司之间勾结的详细揭露,那些石油公司的主管得到了有关经营的一本百科全书。那些突厥语国度中部分人也可以就此看出他们政府的嘴脸。
  ——迈克尔·彻奇 《独立报》


  精确而冷静,关于塔利班的大师之作。
  ——《时代》周刊文献版


  拉希德先生这本关于塔利班的著作的焦点在于外部世界对阿富汗危机的漠视。
  ——詹姆斯·布坎《标准晚报》


  据说此书对于托尼·布莱尔的思想状况很有影响。同样,它还是美国决策者的目光焦点,帮助他们支持一个稳定的政府以战胜塔利班。
  ——提摩尔·摩恩《星期日快报》


  这是一部杰作,花费了21年的研究和写作……布莱尔给予了很高评价。德国外长费舍尔也在公开场合提到了它。
  ——卡梅伦·费舍尔《先驱报》


  他的这本新书不但是专业人士的必读物,也值得推荐给那些关心时事的读者,向他们展示一个国家如何从反抗苏联侵略的斗争渐渐堕入下流的过程。
  ——威廉·马利《今日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克哈姆(Torkham)位于开伯尔山口的顶部,这里是一处边境驿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位于一道简单的栅栏两边。巴方一侧驻守着精神抖擞的边防军人,灰色的制服、靴子和头巾是他们的标志。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刚刚撤离完毕,笔者也踏上了回国的行程。不过,当时的托克哈姆关口却是栅门紧闭。带着一身的疲惫,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侧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国门再次打开。
  突然,我的身后响起一片喧闹。只见一辆大卡车满载着圣战武装呼啸而过。那上面都是些异国面孔,有浅色皮肤的阿拉伯人、蓝眼睛的中亚人,还有几位东亚人模样的黑脸汉子。他们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圣战战士并无二致,只是头巾显得不大合衬。这群人全副武装,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从不离手。大家都在等着开关放人,我干脆和他们攀谈开来。这才发现其中竟然只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对普什图语、达里语和乌尔都语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张嘴进行翻译。
  我遇到的这帮人中,有菲律宾来的摩罗人、苏联来的乌兹别克人、邻国的分裂主义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个国家。至于那位阿富汗人,则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党(HizbIslami)的成员。经过一周在训练营的辛苦训练,这群外国人准备到白沙瓦过周末,去看看家信、换身衣服或改善一下伙食。他们来到阿富汗的目的除了要和圣战组织并肩作战,还接受了武器、爆破和游击战方面的训练。日后他们返全球圣战回家乡之时,圣战也会一并前去。
  同一天晚上,贝·布托总理在伊斯兰堡设宴款待新闻界人士。三军情报局负责人哈米德·古尔(KhamidGul)也是与会宾客之一。这位上校是军队中的头号伊斯兰极端分子,他对于苏联人的撤退感到无比振奋。笔者向古尔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如果古尔广招天下伊斯兰极端分子的举动不是玩火,那么到底谁才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这些极端分子会不会把恐怖活动带回自己的祖国·古尔的回答如下:“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场圣战。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这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第一次组成同一个阵营。世界上已经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为什么穆斯林就不能团结在一起呢·”对于这些秉持着国际主义的穆斯林,笔者愿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称呼他们。虽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成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并非阿拉伯裔。
  1986年,当时的中央情报局负责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连出三招,步步都是对付苏军的杀手锏,这些计划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首先,在国会的许可下,美方向阿富汗方面提供了大量FIM-92毒刺导弹,圣战组织因此有了击落苏军飞机的能力。同时,美国军事顾问也参与到圣战之中,为阿富汗人传授游击战的点点滴滴。此前,美方虽然一直力挺圣战组织,却从未向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制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达成协议,准备向苏联境内发动游击战攻击,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就是此次行动的目标。两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苏军供给的来源地。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希克马蒂亚尔和他的武装身上。这位军阀是三军情报局最为仰仗的圣战武装领导人。1987年2月,小队武装离开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过阿姆河进入塔吉克斯坦,并用火箭向当地村落发动攻击。这个新闻让卡塞兴奋不已。情报局长第二次对巴基斯坦进行秘密访问时,甚至亲身进入阿富汗境内·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一起检阅圣战组织的部队。【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从全世界招募伊斯兰极端分子前来巴基斯坦受训,进而参与抗苏战争。这本是巴方的一项计划,1982年来,三军情报局一直在推行这种政策,随着战争的进行,参与援助圣战组织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了支持的行列中。齐亚·哈克想巩固伊斯兰国家的联盟,同时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联盟的首领。同时,齐亚还计划将中亚各国拉进自己的阵营。华盛顿当局也希望整个穆斯林世界一起对抗苏联,这既是对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合美国利益。沙特阿拉伯则又得到了一次推广瓦哈比主义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用战争除掉瓦哈比派中的极端分子,可谓一举两得。
  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没想到圣战组织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经慢慢从苏联方面蔓延到本国政府和美国身上。为了吸引伊斯兰极端分子,巴基斯坦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愿意参加阿富汗圣战,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的巴基斯坦使馆拿到签证。巴方的号召在中东引起了热烈回应。穆斯林兄弟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招募了大批兵员,立即投赴阿富汗前线。这些中东志愿军一来到巴基斯坦,旋即受到三军情报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党的热情迎接。主人为客人安排好了食宿和军事训练课程,鼓励他们加入阿富汗圣战组织,其中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阿富汗伊斯兰党。沙特情报部门为期间的一切费用埋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罗瓦把这宗交易形容为“沙特、穆斯林兄弟会和阿富汗伊斯兰党三方合作的冒险,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则是他们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3.5万名极端分子离开自己在中东、北非、东非、中亚或远东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接受战争的洗礼。此外,还有几万名外籍极端分子来到巴阿边境,在齐亚政权资助的宗教学校里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万名极端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战争搭上了关系。
  极端分子们的巴阿之旅往往开始于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内的训练营里,在这些地方,他们彼此相识,一起学习、受训,最后一齐上战场。期间,各地的极端分子在战略和意识形态上互通有无,结成了战斗友谊,这让他们在未来受益匪浅。这里就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大学课堂。除了这里,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术场所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极端分子。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是苏联解体的影响更大,还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义·是极端穆斯林之间的串联让人震惊,还是中欧的解放和冷战的结束更具影响力·”【157】1993年,几名出自阿富汗训练营里的武装分子策划袭击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这一行径惊醒了美国人。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曾写道:“战争让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团结到了一起,他们要对一切非穆斯林发起攻击。同时,无数的武装分子从战争中成长起来,训练营、后勤供应线等也因此建立。战争扩张了伊斯兰极端组织之间的人事和组织联系,提供了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导弹。最重要的是,这些伊斯兰极端组织获取了自信。他们自信能从一次胜利走向下一次胜利。”【158】圣战分子认为,既然一场圣战能摧毁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他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场圣战将另一个超级大国击倒在地,顺带把本国的政府一并推翻。圣战分子显然认为苏联的败退完全由于自家之力。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有着复杂的内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过是来自外部的一击而已。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的祸端起于萧墙之内,而极端分子则觉得那是伊斯兰的伟大胜利。伟大的胜利让极端分子欢欣鼓舞,伊斯兰教曾在七、八世纪的200年间横扫全世界,辉煌的过去似乎又要重演。极端分子认为,只要一代战士能够不畏牺牲、献出热血和生命,一个新的乌玛世界就会再次降临人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编者按
第一部分 塔利班运动的历史
第一章 坎大哈,1994年:塔利班的起源
第二章 赫拉特,1995年:安拉的无敌勇士
第三章 喀布尔,1996年:信徒的领袖
第四章 马扎里沙里夫,1997年:北方的屠杀
第五章 巴米扬,1998-1999年:永无休止的战争
第二部分 伊斯兰和塔利班
第六章 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塔利班的新型原教旨主义
第七章 秘密结社:塔利班的政治和军事组织
第八章 消失的性别:女性、青少年和塔利班的文化政策
第九章 海洛因之惑:毒品和塔利班的经济政策
第十章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第三部分 新一轮的大博弈
第十一章 独裁者和石油大亨:塔利班和中亚、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的纠葛
第十二章 塔利班传奇(一):油气管道战争,1994-1996年
第十三章 塔利班传奇(二):油气管道战争,1997-1999年
第十四章 操纵者还是受害者: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角色
第十五章 逊尼派对什叶派: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争夺
第十六章 总结:阿富汗的未来
第十七章 卷土重来:2000-2009年间的塔利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