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洲艾滋病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64692
  • 作      者:
    蔡高强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蔡高强,1967年12月生,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为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欧洲法律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学术领域为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法、国际人权法等。著有学术著作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社科课题、司法部课题20余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非洲艾滋病问题研究》介绍了,自1981年人类发现艾滋病以来,非洲因民族传统、经济贫穷、西方殖民化以及战乱与饥荒等原因,迅速成为艾滋病重灾区,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受到了灾难性的影响。面对经费缺乏、政局动荡、教育落后、传统习俗的弊端以及毒品与性的双重困惑等问题,以乌干达为代表的非洲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非洲国家要在全面提升防治艾滋病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社会对策和法律措施,包括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建立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完善艾滋病患者人权保护的基本法律机制和艾滋病防治的法律体系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非洲艾滋病问题研究》:
  尽管教育水平与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程度甚至预防相关联,这对于男女都一样,但单靠教育却不足以抑制其流行。人们研究了赞比亚不同城市地区的大量怀孕妇女,发现很少或根本没有上过学的妇女总体上比受教育时间较长的城市妇女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女孩子进入性活跃期后,如果急于结婚,而伴侣的行为又属于容易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一类,她们所受的教育未必能使她们在生活中采取行动,例如坚持使用安全套、忠贞或节制,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现有的调查表明,如果夫妻中有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他或她很少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伴侣,两人继续若无其事地生活。
  非洲少年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越来越小。据25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19个国家的少年首次性经历的平均年龄在15-20岁之间:尼日尔为14.9岁,纳米比亚为19.1岁。尽管在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里未出现教育水平与艾滋病病毒流行之间的负相关,但宣传预防措施,让少女们从小懂得如何进行安全的性活动,这一切还得靠增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才能达到。
  由于艾滋病在非洲肆虐,生育的决定变得复杂起来,以至给人们对生儿育女的向往蒙上了一层阴影:害怕传染上艾滋病,或者害怕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孤儿。HIV阳性的妇女即使知道自己不能要孩子,却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性生活,因为她无法说服丈夫在与其他女子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更无法拒绝他的要求,也无法不给他生孩子。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人人自危。有些研究者提到乌干达的青年人甚至拒绝结婚,因为害怕“结了婚会死掉”。多数妇女在经济上要依赖男性伴侣,才能保证自己和孩子不致沦于贫困。因此,对妇女的教育应该力求能使其克服障碍,找到工作维持生计,只有这样她们才能不致成为出卖肉体维持生存的“暗娼”。实行教育时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即不能让年轻女子为了付学费而卖身。妇女参加农业活动是由社会组织的,得到了普遍承认,但她们的工作很少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因为土地一般属于男子。一些国家的法律实际上加深了妇女对男性的依赖,如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只属于男子——有时甚至禁止妇女以自己的名义单独签协议或获得贷款,即使得到丈夫的允许也不行,这便剥夺了妇女对收人或财产的支配,使她们在经济上只能依附于男性。妇女在经济上处于完全依附的地位,则很难拒绝有可能使她们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病的性行为。①
  (三)性别不平等和性暴力是艾滋病在妇女中高度传播的关键因素
  男女权力失衡使妇女没有最基本的人权,包括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选择受制于社会,文化期待和她们低下的社会地位无法保证其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助长了对妇女人权的侵犯。针对妇女的暴力尤其增加了她们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暴力直接侵犯了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利,在艾滋病问题上尤其如此。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基于性别的暴力,包括性暴力。例如,暴力或对暴力的恐惧可能使妇女不敢要求较安全的性,不敢和性伴侣讨论忠诚的问题,也不敢断绝危险的关系。针对妇女的暴力是男性权力和统治的一种形式,它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使妇女易于感染艾滋病。
  有害的文化习俗包括逼婚、早婚、兄终弟及和少女的成人仪式。在马拉维,有害的文化习俗,特别是那些包含在性交换或性暴力中的有害文化习俗,既是性别不平等的结果,也是其原因。
  研究发现,马拉维妇女所处的社会法律和政治经济环境维护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利关系,而这种关系助长了针对妇女的暴力,使妇女更易感染艾滋病,其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更易遭到侵犯。南部非洲研究和教育信托基金会的研究揭示,由于社会结构、性暴力关系和过程以及其他形式的基于性别的暴力,马拉维妇女面对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非常脆弱。在恩科塔助长性暴力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与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妇女没有经济自主权,这意味着她们面对艾滋病病毒时无力保护自己,在性事中无力提出任何要求,也无力终止危险的或暴力的关系。还有一些社区成员认为性暴力就是被迫接受毫无安全措施的性行为,甚至在双方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情况下。恩科塔的社群认为,胁迫性的没有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是严重的性暴力,其根源是性关系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此外,性暴力还被视为包括婚姻在内的亲密关系中未经同意的或者胁迫的性行为。马拉维南部非洲研究和教育信托基金会认为性暴力应该包括婚姻关系中未经同意的和胁迫的性。
  ……
展开
目录
总序 深入了解非洲,增进中非友好翟隽
前言 陈德喜吴锋民
序一  全球视野与中国的非洲研究
序二  非洲研究——中国学术的“新边疆”
导论

第一章  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与蔓延
第一节  艾滋病的出现与传播
一、艾滋病的出现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三、艾滋病在全球迅速传播的原因
第二节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
一、全球艾滋病流行概述
二、艾滋病全球流行与蔓延的特点

第二章  艾滋病在非洲的肆虐
第一节  非洲艾滋病流行概况
一、艾滋病在非洲出现的传说与现实
二、艾滋病在非洲的迅速蔓延
三、艾滋病在非洲不同地区的蔓延情况
第二节  艾滋病在非洲蔓延的特点
一、艾滋病蔓延的地域性突出
二、艾滋病蔓延的人群性明显
三、艾滋病蔓延的传播方式特殊
第三节  非洲艾滋病蔓延的原因
一、传统风俗与宗教因素
二、经济贫困因素
三、战乱与饥荒因素
四、西方殖民化因素
第四节  非洲艾滋病蔓延的趋势
一、非洲艾滋病蔓延的整体趋势
二、非洲艾滋病蔓延的国家趋势
三、非洲艾滋病蔓延的人群趋势

第三章  非洲艾滋病蔓延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节  艾滋病对非洲的政治影响
一、国内的政治影响
二、国际政治影响
第二节  艾滋病对非洲的经济影响
一、艾滋病流行耗费了巨额的医疗费用
二、艾滋病流行降低了社会生产力
三、艾滋病流行严重削弱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艾滋病流行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第三节  艾滋病对非洲的文化影响
第四节  艾滋病对非洲的社会影响
一、艾滋病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二、艾滋病产生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三、艾滋病改变了生活方式
第五节  艾滋病对非洲的国际形象影响

第四章  非洲国家在防治艾滋病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贫穷是非洲抗击艾滋病的最大困难
二、政局动荡是艾滋病蔓延的体制漏洞
三、教育落后使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
四、传统习俗的弊端
五、毒品与性的双重困惑
第二节  个案分析——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为例
一、莫桑比克的基本状况
二、纳米比亚的基本状况
三、南非的基本状况
四、赞比亚的基本状况

第五章  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的努力与成效
第一节  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的历程
一、非洲国家各自抗击艾滋病
二、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非洲抗击艾滋病的合作
第二节  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的典范
一、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的全民参与模式
二、纳米比亚的维权模式
三、南非的综合治理模式
第三节  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重视
二、社会参与
三、国际援助与合作
四、政策与法律的协调

第六章  非洲国家促进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对策
第一节  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一、艾滋病防治中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导和规范非政府组织
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防治艾滋病的社区支持模式
二、社区支持的功能
三、社区支持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  建立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体系
一、普及艾滋病知识教育
二、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校教育
三、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社会教育
第四节  引导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
一、宗教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二、非洲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途径和方式

第七章  非洲国家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法律对策
第一节  防治艾滋病必须有法可依
一、艾滋病防治中的立法问题
二、现有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立法的冲突
三、社会干预行动需要法律保护
第二节  完善艾滋病患者人权保护的基本法律机制
一、建立艾滋病患者人权保护的宪法机制
二、完善艾滋病患者人权保护的救济机制
三、形成艾滋病患者人权保护的社会机制
第三节  完善艾滋病防治的法律体系
一、制定专门的艾滋病防治法
二、协调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法律的冲突
三、加强艾滋病防治相关法律的完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乌干达和赞比亚的AIDS社区支持模式
附录2  艾滋病与人权问题国际准则
附录3  南非有关AIDSHIV感染者的司法判例
后记
英文摘要
英文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