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隐居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1755
  • 作      者:
    江新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江新兴,出生于内蒙古,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教授。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日乡土文化研究》(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文明形成及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特点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中国文化、制度的一些内容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考试选官制度。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共同扶养老人的原则与继承家产者扶养老人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子女中谁继承了家产就应担负扶养父母的义务;另一方面,子女中谁都有可能担负扶养父母的责任,从而继承了家产。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父母的扶养除了继承家产者扶养老人和共同分担扶养老人这些习俗机制外,亲情在扶养老人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人类作为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对父母养育的反哺也是孩子扶养老年父母的动因之一。另外,随着儒家伦理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宣传和渗透,也对扶养老人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br>  三隐居者的地位和社会参与<br>  隐居后,隐居者从公和私的全部生活关系中隐退,享受隐居生活是通常的做法。但隐居是老年父母的一个人生阶段,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仍然有相应的位置。隐居者的地位一方面表现在家庭内部,另一方面表现在外部。<br>  (一)隐居者在家庭内部的地位<br>  从家长的地位上隐退后,父母就成为家族的普通成员,他们在生活中一般没有特别的待遇,但在家中仍发挥着作用。<br>  首先,江户时代的日本,身份秩序稳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家业具有很高的连续性。由隐居发生的继承就是继承家业。因此,父亲经营家业的经验、知识和技术,对新家长的成长有重大意义。父母通过亲临现场指导的方式,把这些对家业经营有利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传给新家长,这对家业经营的稳定和新家长早日进入角色发挥了作用。<br>  其次,隐居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时,他们还会帮助母屋的家长夫妇照看孩子,留守家中,使家长夫妇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家业经营中去。<br>  再次,父母隐居后掌管家中的祭祀,祈祷家内平安,子孙世代繁荣。如安永六年(1777)在筑前(今福冈县北都)地区成书的农书《农业横坐案内》,就劝导人们要根据年龄调整在家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br>  ……
展开
目录
绪章<br>第一节&nbsp;选题意义<br>第二节&nbsp;隐居制度研究的回顾<br>第三节&nbsp;研究的对象及方法<br>第四节&nbsp;本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br><br>第一章&nbsp;家与隐居制家族<br>第一节&nbsp;日本的“家”和隐居制家族<br>一&nbsp;日本的“家”<br>二&nbsp;隐居制家族<br>第二节&nbsp;日本的隐居制度<br>一&nbsp;作为生活单位的隐居<br>二&nbsp;作为生前继承的隐居<br>三&nbsp;隐居的类型<br><br>第二章&nbsp;隐居制度的源流与发展<br>第一节&nbsp;隐居习俗及隐居制度的形成<br>一&nbsp;中国的隐逸思想<br>二&nbsp;中国隐逸思想在日本的传承与变异<br>三&nbsp;从公家社会的“致仕”到武家社会的“隐居”<br>第二节&nbsp;近世武家社会的隐居制度<br>一&nbsp;因病隐居<br>二&nbsp;因老隐居<br>三&nbsp;罪科隐居<br>四&nbsp;隐居的限制条件<br>第三节&nbsp;庶民社会的隐居<br>一&nbsp;农民家庭的隐居<br>二&nbsp;町人家庭的隐居<br>第四节&nbsp;近代以来的隐居<br>一&nbsp;明治民法下的隐居制度<br>二&nbsp;战后至今的隐居习俗<br><br>第三章&nbsp;隐居与家长权的传承<br>第一节&nbsp;家长权和家业继承<br>一&nbsp;家长和家长权<br>二&nbsp;家长权的继承人和继承对象<br>第二节&nbsp;隐居与家长权的转让形式<br>一&nbsp;“村隐居”和“家隐居”<br>二&nbsp;新家长的培养机制<br>第三节&nbsp;家长权的制约和隐居制<br>一&nbsp;大名家的强制隐居<br>二&nbsp;家长权的制约<br><br>第四章&nbsp;隐居制度和“家”的诸制度<br>第一节&nbsp;隐居与继承制度<br>一&nbsp;第一子继承与隐居<br>二&nbsp;末子继承与隐居<br>三&nbsp;选择继承与隐居<br>第二节&nbsp;隐居与分家<br>一&nbsp;隐居分家<br>二&nbsp;隐居分家与末子继承·选择继承<br>第三节&nbsp;隐居与婚姻·养子<br>一&nbsp;隐居与婚姻<br>二&nbsp;隐居与养子<br><br>第五章&nbsp;隐居制与老人扶养<br>第一节&nbsp;隐居制与扶养老人的关联<br>一&nbsp;穗积陈重的“优老”说<br>二&nbsp;日本优待老人的传统<br>三&nbsp;隐居制与扶养老人的关系<br>第二节&nbsp;隐居后的生活与地位<br>一&nbsp;隐居生活的基础——隐居分和隐居屋<br>二&nbsp;隐居老人的扶养<br>三&nbsp;隐居者的地位和社会参与<br>第三节&nbsp;隐居制与儒家的孝道<br>一&nbsp;中日两国的孝道<br>二&nbsp;隐居制度和孝道伦理<br>三&nbsp;隐居制度下儒家伦理弱化的原因<br><br>第六章&nbsp;隐居制度在各个领域的活用<br>第一节&nbsp;幕藩体制下的隐居<br>一&nbsp;将军家的隐居与幕政<br>二&nbsp;大名家的隐居与藩政<br>第二节&nbsp;近世商家的隐居<br>一&nbsp;御用豪商的同族经营<br>二&nbsp;御用豪商家族的隐居<br>三&nbsp;近江商人家族的隐居<br>第三节&nbsp;隐居对现代社会的影响<br>一&nbsp;隐居与退休制度<br>二&nbsp;隐居与现代企业的继承<br>三&nbsp;隐居与世袭政治<br>结论<br>一&nbsp;隐居制度是维护“家”的继承和发展的有效机制<br>二&nbsp;隐居制度是扶养老人的制度保障<br>三&nbsp;旺盛的创业意识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影响<br>四&nbsp;隐居制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br>五&nbsp;隐居制度对儒家伦理的弱化<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