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7248
  • 作      者:
    文姚丽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文姚丽,1981年生,陕西三原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2008、2012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民国社会保障史的研究工作。曾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保障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新华文摘》等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救灾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核心,因此选择救灾作为研究切入点更能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中国慈善研究丛书: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研究》在大量收集一手史料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梳理并论证民国这一特定时期的救灾思想。通过整理分析史料,总结民国时期的减灾救荒政策及思想,着重论述了民国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灾害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了灾害保障体系、基本完成了荒政思想的近代化转型。这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社会保障学界,都应当是第一次尝试。由于民国距离现代社会最近,选择民国救灾思想作为《中国慈善研究丛书: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研究》研究主题,可以从中演绎和提炼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基本内核和变迁路径并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慈善研究丛书: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研究》:
  由于土壤与地质地貌的本质区别,农事与土壤则依区域而定。因此,早在民国时期已有学者明确指出,农事实验必须彻底进行土壤调查,土壤调查有助于土地利用与集中生产。进行土壤调查之前,需对调查属地的气候、地质与农业有相当的了解,掌握每年温度变迁,日夕温度最大差异,每年雨量概况等。在地质方面,需了解关于底层构成与变迁,岩石种类等相关知识。有学者提出土壤调查以农业机关主持进行,辅之地质调查机关协助,并将全国农事实验与土地调查应有整个计划分工合作。
  在对土壤研究的基础上,土壤调查在民国不断兴起,诸多科研机构及科学家依据土壤科学知识探究当地土壤性质等,并对土壤系统分类以区别土壤性质以供农事改良参考。如南京金陵大学于1929年以太平洋会议之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问题,其中关于土壤的诸多复杂问题,由于专业知识的薄弱,还聘请美国土壤专家调查长江流域土壤。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援助数万元授予北平地质调查所继续对中国土壤继续调查。1930年秋天,广东林业当局,即建设厅农林局、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矿部广州农品检查所等诸多科研人员均意识到农事实验研究需进一步大力推进,并发起举办农事实验,主要对全省重要土壤系统调查,并对各县土壤做简略调查。此外,对重点县区土壤做精密调查,以为农林、行政研究及经营提供参考资料。
  此外,有学者指出土壤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中国特有的地质地貌与土壤对中华文化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土壤的肥沃程度与文化发展先后相互照应,自渭汾以下,首及华北平原,次及河南平原,至于长江下游与四川盆地则更晚,我国文化之演变即以渭汾流域为中心,人工水利发展也以此为先河。气候、森林、水利、病虫害、土壤等是致使或诱发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其成灾必有一定规律可循,且相互之间也有必然的影响与联系。生物界与自然社会有自身运行规律,且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运行的系统,地质、气候、水利、森林、土壤、病虫害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任何一方破坏都有可能影响生态系统平衡,而生态系统平衡一旦打破,必然带来灾害,其结果又影响人类社会。反之,人类社会作用于生态系统,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必然带来灾害,从而人类也必然受到大自然及其生态的惩罚,因此,本章对灾害规律的讨论则更注重探究灾害与气候、森林、水利、病虫害、土壤等之间的规律,本章主要建立在民国时期科学工作者大量实践及科学试验、科学调查及科学研究之上,更具科学性。
  申曙光教授曾在《灾害学》一书中论证了灾害学理论体系,灾害规律是灾害学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依照申曙光教授对灾害规律的界定,如灾害的系统运动规律、成灾规律、群发规律、区域分布规律及灾害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运动规律。129然而,民国时期对灾害规律的讨论,还没有明确提出诸多灾害规律,灾害规律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之上,在严密科学论证与试验的基础上方可提出灾害规律。民国时期对灾害规律的探究已经开始科学化的趋势,如上文所提到的对气候与灾害、病虫害与灾害、森林水利与灾害的讨论,许多研究已经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如竺可桢、翁文灏、邹锺琳、葛绥成等一大批科学家已开始对灾害规律展开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框架性的理论基础,即使以今天的科学标准衡量,许多研究成果也具有借鉴价值。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选题的理论背景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灾害与灾荒
二、救荒与救灾
三、救荒思想、荒政思想与救灾思想
第三节 文献梳理
一、民国以来灾荒史研究进程简述
二、民国时期灾荒史的研究概况
三、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本书框架
第五节 理论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哲学渊源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内涵
二、天人合一与救灾思想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救荒制度
第二节 古代典籍中的救灾思想
一、《周礼》救灾思想
二、《管子》救灾思想
三、《救荒活民书》救灾思想
四、《康济录》救灾思想
五、《荒政辑要》救灾思想
第三节 古代历史人物的救灾思想
一、历代帝王的救灾思想
二、贤达人士的救灾思想
第四节 晚清近代救灾思想的萌芽
一、晚清代表性人物的救灾思想
二、晚清救灾思想的特征与内容
三、晚清救灾思想的近代化转型
四、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
一、政治时局与军事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民国时期灾荒惨烈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民国时期救灾思想对救灾制度与实践的影响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及实践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