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杜荣坤民族研究论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8099
  • 作      者:
    杜荣坤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杜荣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西北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及研究,出版过大量相关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杜荣坤民族研究论集》是杜荣坤先生一生精华的选粹,分学术论文,部分学术考察报告和未发表之论文、开幕词、讲话、致辞等,影视人类学脚本三部分。文集中还有不少珍贵的图片。是一本优秀的民族学论文集。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杜荣坤民族研究论集》:
  华北地区指秦岭、淮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西侯度文化(距今180万年),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蓝田人化石,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及遗址,都发现于这一地区。
  新疆地区虽尚未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但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征、伴存有篦纹或其他类型陶片的地点,当时被称为细石器文化(细石器开始于旧石器文化晚期),新疆哈密七角井等地曾发现细石器遗址。
  旧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最早的阶段,大约终止于距今1万年前。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
  新石器文化始自公元前6000多年,一般认为延续至前2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发展,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划时代标志,磨制石器和制陶、纺织出现是基本特征,经历了氏族制的繁荣和瓦解阶段,人类的足迹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由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从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炎黄部落是以渭水河谷为中心,逐步向四周相邻地区迁徙的。在距今6000-5000年,从渭水流域向东发展,进入黄河中游与下游的河济之间,与以海岱为中心的两昊集团相继接触、斗争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原始共同体。我国远古传说年代(约公元前4000-2100年),在炎黄部落活动的秦陇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文化是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粟作农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制部落联盟后期。经尧舜禹三代,公元前2070年,禹子启建立夏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面回顾了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化石发现的简况,主要是为了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足迹已遍布中国大地。从而使传统看法,即认为中华民族与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向四周扩散的单源中心说得到修正。因此,在探讨我国的民族形成和发展时,必须要将此因素考虑在内,否则往往容易夸大某一集团的作用,而忽视原有土著居民的存在和其他族群的历史作用。
  第三,炎黄族裔与其他族群融合,成为有的少数民族族源之一。
  炎黄族裔在征伐和迁徙过程中,往往凭借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吸收、融化一部分其他族群,加强自身力量。或者在迁徙、杂居中与其他族群融合而产生新的民族体,成为其他民族的族源之一。例如,相传炎帝的妻族,是活动于四川雅砻江、岷江一带的独龙族。有人认为陕南川北的氐羌就是炎帝从渭水流域迁到陕南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而炎帝一支向西北沿千陇古道,通过陇山到河湟地区,与羌人会合成羌族;并认为西北和西南的羌裔族群包括藏人在内,皆其后人(实际上可能是炎帝后裔与土著族群融合而产生的新民族)。有的学者认为炎帝一支族裔沿黄河东进,移人中原地区,然后北到华北平原,东至九黎族裔地区与东夷部落相遇,碰撞融合,成为苗瑶的先祖之一,并认为满族的先人与炎黄后裔也有渊源关系。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无数事实证明,很多少数民族的族源也是多元的。虽然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但也说明炎、黄族裔在征战、迁徙过程中,不断与他族融合及传播自己的文化,成为他族的族源之一,并且,对炎黄代表的文化意蕴也逐渐认同。黄帝、炎帝成为我国许多民族崇奉的人文始祖也绝非偶然。由上可见,“炎黄子孙”的提法也包含一部分古代民族和当今的少数民族。
  但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炎黄二帝的史实由简至繁,并逐渐被神化和位移,这是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及学术争鸣之需要紧密相连的。例如,战国诸子百家利用神农氏、黄帝等来提高自己学派的地位。为了在墨、道、儒之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连道家也将黄帝作为自己最早的创始人,故称“黄老道家”、“黄老之学”。有的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使炎帝文化南迁,炎帝崇拜也在南方得以传播,并有崇拜物化表现形式,如炎帝陵和炎帝庙的建立等。刘邦建立汉朝后,为证明和加固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称赤帝子。“炎帝”,通过五德终始说和汉代政治结合,成为肯定汉王朝正统地位的依据之一。关于炎帝的传说在汉代也发生流变,实现了“黄炎同尊”。
  ……
展开
目录
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是民族研究工作的生命线(代序言)

第一编 学术论文
略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试论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祖国的关系
论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
对“炎黄子孙”提法之我见
从文化互动看唐代中原地区民族融合
元朝狱政及特点刍议
河洛名儒许衡与《授时历》
追思古人激励来者——略论加强研究许衡学术思想的现代价值
厄鲁特族源初探
论斡亦剌十三四世纪政治经济的变化
明初猛可帖木儿及太平史事钩沉——土尔扈特早期史探微
论准噶尔分布地域的变迁
简论阿睦尔撒纳
关于准噶尔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关于准噶尔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柯尔克孜族的故乡及其西迁
不畏强暴,勇于反抗——论近现代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侵、反对暴政之斗争
沙俄的侵略与柯尔克孜人民的抗俄斗争
乌恰县柯尔克孜族调查报告
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历史调查报告
柯尔克孜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专题调查报告
共产党人在柯尔克孜族地区
论哈萨克族游牧宗法封建制
新疆富蕴地区哈萨克族历史概述
新疆三区革命是我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史部分工作简介
加强学术探讨促进民族研究
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民族史学的现状和展望
从四十年巨大变化看西藏人权问题
中国历史学·中国民族史学概述
略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在我国首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开拓汉民族研究的新局面
略论澳门之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为促进汉民族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贡献——在汉民族国际研讨会和第五届汉民族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成绩卓著再创辉煌——纪念《民族研究》复刊20周年笔谈
加强汉文化研究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
加强儒家思想研究,建设和谐小康社会——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新疆调查纪行
“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
我与民族研究结下“不解之缘”——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第二编 部分学术考察报告和未发表之论文、开幕词、讲话、致辞等
揭露“四人帮”鼓吹“以儒法斗争为纲”实质肃清其在史学界流毒
缅怀周总理对我国民族工作及民族学科建设的贡献
中华文明从何时起算——兼论河洛文化与殷商文化、红山文化
从“北魏律”至“唐律疏议”看汉夷间法律文化互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兼对某些官私方文章中有关提法之辨正
史学(民族史学)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兼论史学要不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民族”一词来历及民族问题实质
略谈民族意识
土生葡人,一个特殊的族群
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要把建设社会主义优秀和当代先进文化作为研究重点
访日总结报告
访台观感
参加“第十二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归来之报告
关于南斯拉夫民族研究状况的考察报告
开拓创新,为繁荣民族研究工作做出新贡献——庆祝原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所三十周年
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开创民族史学研究新局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拓宽民族学研究领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第五届民族学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致辞
云南宁蒗等县山区民族社会经济情况考察报告
加强区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使民族史学研究更上一层楼——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探溯中华文明渊源促进两岸学术交流——海峡两岸中国民族史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在澳门召开的“全国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致辞
增进国际合作,开拓影视人类学新领域——在“兰州·2002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开幕词
追根溯源,深化汉民族研究——在2002年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加强都市人类学研究为繁荣民族经济服务
再接再厉开创都市人类学研究工作新局面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衷心祝贺民族研究所成立50周年
加强客家方言研究,促进汉文化发展——在汉民族研究会第五次专题学术讨论会(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融合共荣内聚统一——《云南通史》出版发布会发言稿

第三编 影视人类学脚本
《哈萨克族游牧社会》(纪录片拍摄脚本)
教学片《中国的柯尔克孜族》脚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