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杜荣坤民族研究论集》:
华北地区指秦岭、淮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西侯度文化(距今180万年),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蓝田人化石,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及遗址,都发现于这一地区。
新疆地区虽尚未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但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征、伴存有篦纹或其他类型陶片的地点,当时被称为细石器文化(细石器开始于旧石器文化晚期),新疆哈密七角井等地曾发现细石器遗址。
旧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最早的阶段,大约终止于距今1万年前。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
新石器文化始自公元前6000多年,一般认为延续至前2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发展,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划时代标志,磨制石器和制陶、纺织出现是基本特征,经历了氏族制的繁荣和瓦解阶段,人类的足迹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由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从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炎黄部落是以渭水河谷为中心,逐步向四周相邻地区迁徙的。在距今6000-5000年,从渭水流域向东发展,进入黄河中游与下游的河济之间,与以海岱为中心的两昊集团相继接触、斗争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原始共同体。我国远古传说年代(约公元前4000-2100年),在炎黄部落活动的秦陇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文化是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粟作农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制部落联盟后期。经尧舜禹三代,公元前2070年,禹子启建立夏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面回顾了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化石发现的简况,主要是为了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足迹已遍布中国大地。从而使传统看法,即认为中华民族与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向四周扩散的单源中心说得到修正。因此,在探讨我国的民族形成和发展时,必须要将此因素考虑在内,否则往往容易夸大某一集团的作用,而忽视原有土著居民的存在和其他族群的历史作用。
第三,炎黄族裔与其他族群融合,成为有的少数民族族源之一。
炎黄族裔在征伐和迁徙过程中,往往凭借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吸收、融化一部分其他族群,加强自身力量。或者在迁徙、杂居中与其他族群融合而产生新的民族体,成为其他民族的族源之一。例如,相传炎帝的妻族,是活动于四川雅砻江、岷江一带的独龙族。有人认为陕南川北的氐羌就是炎帝从渭水流域迁到陕南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而炎帝一支向西北沿千陇古道,通过陇山到河湟地区,与羌人会合成羌族;并认为西北和西南的羌裔族群包括藏人在内,皆其后人(实际上可能是炎帝后裔与土著族群融合而产生的新民族)。有的学者认为炎帝一支族裔沿黄河东进,移人中原地区,然后北到华北平原,东至九黎族裔地区与东夷部落相遇,碰撞融合,成为苗瑶的先祖之一,并认为满族的先人与炎黄后裔也有渊源关系。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无数事实证明,很多少数民族的族源也是多元的。虽然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但也说明炎、黄族裔在征战、迁徙过程中,不断与他族融合及传播自己的文化,成为他族的族源之一,并且,对炎黄代表的文化意蕴也逐渐认同。黄帝、炎帝成为我国许多民族崇奉的人文始祖也绝非偶然。由上可见,“炎黄子孙”的提法也包含一部分古代民族和当今的少数民族。
但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炎黄二帝的史实由简至繁,并逐渐被神化和位移,这是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及学术争鸣之需要紧密相连的。例如,战国诸子百家利用神农氏、黄帝等来提高自己学派的地位。为了在墨、道、儒之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连道家也将黄帝作为自己最早的创始人,故称“黄老道家”、“黄老之学”。有的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使炎帝文化南迁,炎帝崇拜也在南方得以传播,并有崇拜物化表现形式,如炎帝陵和炎帝庙的建立等。刘邦建立汉朝后,为证明和加固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称赤帝子。“炎帝”,通过五德终始说和汉代政治结合,成为肯定汉王朝正统地位的依据之一。关于炎帝的传说在汉代也发生流变,实现了“黄炎同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