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陆世仪的乡治体系
陆世仪的乡治理论主要是《治乡三约》,此外有《常平权法》、《救荒五义》、《治通》和《志学录》等。“近代的乡治理论,是从《图书编》开始,经过吕新吾、刘蕺山的修改,而完成于陆桴亭的《治乡三约》。”①
陆世仪的基本政治思想,是崇尚三代的儒治,而反对秦汉之后的吏治,提倡封建、井田、学校,尤其注重乡约的教化作用。他认为“治国、治天下须一贯。封建、井田,治天下一贯之道,乡约治国一贯之道”②,还认为学校是致治之本。他提出了一套先封国、后传贤的具体方案,以封建之实去郡县之弊。做法大致是第一次先以经济实力分封,凡是地主仍辖原有的土地,并给他们正式的封号,使他们富上加贵,而乐于服从。第二次则以是否贤能分封。这样,地主的儿子如果不贤能就不能受封。因此,地亩可以均平,租佃制可以打倒,井田封建就可以恢复③。
《治乡三约》草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它反映了当时的乡治趋势,也反映了他本人的复古思想。他以为乡约、保甲、社学、社仓四者,近于古而合于今,到了明末这四项早已尽人皆知,各处皆行,但是仍然不能达到“三代之治”。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用人不当与人才难得,二是人们对四者的意义不明、关系不清。他认为社学保甲社仓的意义,就是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他给乡约的定义,是“约一乡之众,而相与共趋于社学、共趋于保甲、共趋于社仓”,四者的关系是“乡约为纲而虚,社学保甲社仓为目而实”。这是一个以乡约为中心的乡治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