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慈善史》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依山傍海,山、海、城浑然一体,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是闻名于世的天然不冻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青岛也难逃厄运。学界把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作为青岛建置的开始,但当时的建置是军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市镇。青岛现代意义上的建置应从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开始。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正式签订,租借胶州湾东西两岸551.6平方公里土地。德租胶澳当局首先着眼于经济方面,把胶澳租借地发展为一个商业殖民地,“即发展成为德国商团在东亚开发广阔销售市场的重要基地”。由此,青岛开始了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历程。在中国近代城市化浪潮中,青岛无疑属于赶在前列的一个,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青岛迅速成为山东第一大商贸中心,而其慈善救济事业的近代化历程也得以大大缩短,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章所述内容自青岛开埠到20年代初期,包括了德租时期和日占时期。
第一节慈善事业兴起的思想渊源
早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东夷族原始居民已在青岛地区集群而居。后历经商、周、秦、汉、晋、唐等朝代,元朝在胶州湾和莱州湾修筑胶莱运河,方便了海运漕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使青岛地区成为一个以渔猎、纺织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域。到明朝万历年问(1578年),开放青岛、女姑、金家口等港口,自此青岛的海上运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清朝同治年问,青岛作为山东海关中重要的门户,开始建立各项基础设施,渐渐成为山东东部重要的口岸。①悠久的历史使青岛地区拥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伦理观念。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学说熏染深刻。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