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陕西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1949-196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0185
  • 作      者:
    李巧宁,陈海儒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巧宁,女,汉族,陕西眉县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教授。先后在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学之余,致力于20世纪中国乡村史、妇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新中国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1949—1960)》一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解放”语境下的陕西农村妇女(1949一1965)》一项。<br>  <br>  陈海儒,男,汉族,陕西城固县人.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西北联大、20世纪中国乡村史研究。主持过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西北联大与陕南社会变迁研究》等,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西北联大的筹设与西北高教战略》、《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西北联大的文化担当与汉中文化建设》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陕西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1949-1965)》主要包括导论、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与史料来源、陕西概况、婚姻:艰难迈开的自由之步、民国时期:我的婚姻我做不了主、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与宣传、1949-1953年:打开婚姻自由之窗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人们看来,妇女是下贱的,只配生育、劳作,不可与男人平起平坐。因此,男人打骂妻子,公婆打骂儿媳的现象非常普遍。流传久远的民歌《碰上娘家亲哥哥》、《头顶人家天来脚踏人家地》等,很形象地描绘了妇女婚后的生活:<br>  《碰上娘家亲哥哥》:<br>  日头出来照西坡,背上背篓摘豆角;背篓豆角没摘满,碰上娘家亲哥哥。端块圆石让哥坐,妹妹有苦对哥说:自从妹妹过门去,早累死来晚累活。白天织布一丈多,晚上纺线三更过;一觉瞌睡没睡醒,公婆又在责骂我。右手连忙开抽匣,左手急将木梳摸;梳好头,缠好脚,急急忙忙进灶火。柴又湿,水又多,洗脸水舀了半大锅。使起劲,去吹火,三口四口没吹着;扑地一口吹着了,眉毛燎了个大豁豁;公公看见烟锅打,婆婆看见拧耳朵。你看这日子我咋过?<br>  陕北信天游《头顶人家天来脚踏人家地》:<br>  头顶人家的天来脚踏人家的地,哪一天不受人家老小的气。高一碗来低一碗,轮到我这做媳妇的没一碗。人家吃肉来我喝汤,张不开口口呀泪水水淌。十七十八到婆家,由人家打来由人家骂。缸里没水井子里担,你看我们做媳妇的难不难。干石板上栽葱扎不下个根,我在这鬼人家里活不成个人。<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导论<br>一&nbsp;研究的意义<br>二&nbsp;研究内容与史料来源<br>三&nbsp;陕西概况<br><br>第二章&nbsp;婚姻:艰难迈开的自由之步<br>一&nbsp;民国时期:我的婚姻我做不了主<br>二&nbsp;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与宣传<br>三&nbsp;1949-1953年:打开婚姻自由之窗<br>(一)新婚姻观念破茧之难(1950-1952)<br>(二)史无前例的离婚潮<br>(三)民主与平等渗入婚姻关系<br>四&nbsp;1954-1958年:平等互助新风尚<br>(一)夫妻平等<br>(二)婆媳互助与摩擦<br>(三)择偶观念:嫁“外头人”<br>(四)变相买卖依然存在<br>(五)小插曲:集体食堂办婚礼<br>五&nbsp;1959-1965年:物质利益下的结合<br>(一)买卖婚姻猖獗<br>(二)早婚和早订婚<br>(三)家庭关系不和<br>(四)婚俗革命化<br>(五)外省流入妇女增多<br>六&nbsp;军属婚姻的特殊苦恼,<br>七&nbsp;小结<br><br>第三章&nbsp;生育: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纠结<br>一&nbsp;民国时期陕西的生育环境<br>二&nbsp;1949-1965年国家的生育政策<br>三&nbsp;1949-1965年陕西的生育宣传与农民反应<br>(一)普及妇幼卫生知识与新法接生(1949-1955)<br>(二)避孕(1956-1957)<br>(三)节育宣传中止,妇幼卫生提上日程<br>(1958-1962)<br>(四)计划生育(1963-1965)<br>四&nbsp;1949-1965年陕西农村生育状况<br>(一)生育环境<br>(二)粗放式养育子女<br>五&nbsp;个案:赵菊兰的生育史<br><br>第四章&nbsp;生产劳动:为生存而忙碌<br>一&nbsp;政府号召下的自由选择:从土改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0-1955)<br>(一)土改前:政府的积极动员与典型妇女的有限带动<br>(二)土改后:大大方方下田地<br>(三)初级社:政府的号召与鼓励<br>(四)小结<br>二&nbsp;高级社:为挣工分而劳动(1956-1957)<br>(一)抢挣工分:全面参加田间劳动<br>(二)被排挤的尴尬<br>(三)过度劳动之累<br>三&nbsp;大跃进:不得已的劳动(1958-1960)<br>(一)农业生产上的生力军<br>(二)参与各种工程<br>四&nbsp;抢挣工分(1961-1965)<br>五&nbsp;小插曲:苦乐劳模<br>六&nbsp;群众的声音<br><br>第五章&nbsp;家务:见缝插针<br>一&nbsp;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br>二&nbsp;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时期<br>(一)子女照顾<br>(二)一日三餐<br>(三)做针线<br>三&nbsp;无奈中的劳碌<br><br>第六章&nbsp;物质生活:低标准<br>一&nbsp;从改善到低标准(1949-1957)<br>二&nbsp;僧多粥少(1958-1965)<br>三&nbsp;偷:集体化时代的生存之道<br>四&nbsp;小结<br><br>第七章&nbsp;文化学习:人人都来学认字<br>一&nbsp;普遍扫盲<br>二&nbsp;扫盲活动的局限性<br>三&nbsp;个案<br>四&nbsp;正规教育<br><br>第八章&nbsp;余论与结语<br>一&nbsp;余论<br>二&nbsp;结语<br>主要文字史料来源<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