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学》:
3.意识形态约束社会稳定
与前面所述的社会稳定外在措施不同,意识形态(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属于社会稳定的内在措施,或日精神稳控措施、意识形态稳定措施。这种内在措施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教育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指导、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越轨”。外在措施必须通过内在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稳定作用。法律属于外在的社会稳控措施,普法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实现由自己守法到不能容忍别人违法。这种守法护法精神即是外在措施转化为内在意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这说明社会稳定内在意识,比外在法律措施更能起到约束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稳定意识分为两种,即个人稳定意识和集体稳定意识。前者影响个人参与社会稳定活动的行为和几率,决定个体越轨率及犯罪率,一般不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除非是具有号召力的领导或公众人物。一个人的社会稳定意识越强,思想就越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就越强。如地下革命者即使远离组织,也不会越轨或同流合污。在特定社会里自觉追求社会稳定的人愈多,整个社会风气就愈好,社会就越稳定。而集体意识则不同,是一个群体对于所在团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和共同荣誉的观念,是就社会规范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集体稳定意识是以个人稳定意识为基础的,是个人稳定意识的总和。集体稳定意识一旦形成,具有集体稳定意识的成员就能自觉地以它来制约自我的行为。集体稳定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培养集体稳定意识是稳定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内在措施。
4.社会舆论指引社会稳定
采用社会舆论措施实现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其两个面的功能,即正面鼓动和引导、反面宣传和引诱。这是由社会舆论的来源、特点和作用所决定的。
(l)社会舆论的来源及形成。舆论又称公意,意思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社会舆论是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工具。舆论来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的舆论是由国家领导机关发出而在人民大众中传播的一种公众意见,它的权威性极强。自下而上的舆论,是由群众或群众团体首先发出的。如群众对社会弊端发表议论,形成地区性或全国性的舆论。社会舆论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争论、选择和交换的过程。舆论传播速度越快,关注程度越大,形成结论也越快。
(2)社会舆论的特点。
现实性强。社会舆论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在有阶级社会中,社会舆论都带有阶级性。执政阶级造成舆论,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群众自发造成的舆论,是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而反动阶级所要造成的舆论,则是为了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如即将解放时,在美国发表的((白皮书》中,“艾奇逊们对于舆论的看法,混淆了反动派的舆论和人民的舆论。对于人民的舆论,艾奇逊们什么也不能'感应',他们都是瞎子和聋子。”①
倾向明显。社会舆论是众人的议论,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一说就形成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议论,如果得不到较多的人支持,是成不了舆论的。但舆论又不一定是人人都赞同的意见,而是各种意见的综合。在涉及同一事件的舆论里,赞同的、犹豫的、偏颇的、反对的等等意见都会有,但其中必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的意见。
形式多样。社会舆论的扩散,靠众人的传议,不胫而走。茶馆、酒店、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往往是舆论传播扩散的地方。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的简单形式。而报纸、广播、通讯社、电视台、宣传车等,则是大众传播的机关和工具。
传播迅速。社会舆论传递快,范围广,能抓住人们的心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所以它见效快,能够很快地对某种行为起到约制作用。
(3)社会舆论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要靠不懈宣传,造成舆论氛围,才能提高人们的稳定意识,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使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广泛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实现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产党人鄙弃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隐秘起来。他们公开声明,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一切旧的社会制度才能够达到。”②要实现社会稳定,我们必须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舆论阵地,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鼓动和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实践“八荣八耻”,③贯彻和落实“四个坚持”④逐步建立全民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中华民族的社会稳定意识和价值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