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稳定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8389
  • 作      者:
    蔡应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稳定学》是作者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目睹和经历的社会稳定状态,在脑海里所形成观念的记录。也许离真正的学科性著作还有差距,但却是真正的特定区域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稳定的深刻反思。作者希望读者从得到这些看法的方法作为阅读角度,并能把现代科学方法贯穿到社会稳定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去。
  《社会稳定学》共八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稳定概述、社会稳定影响因素、社会稳定规律、社会稳定原理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稳定学》:
  3.意识形态约束社会稳定
  与前面所述的社会稳定外在措施不同,意识形态(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属于社会稳定的内在措施,或日精神稳控措施、意识形态稳定措施。这种内在措施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教育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指导、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越轨”。外在措施必须通过内在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稳定作用。法律属于外在的社会稳控措施,普法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实现由自己守法到不能容忍别人违法。这种守法护法精神即是外在措施转化为内在意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这说明社会稳定内在意识,比外在法律措施更能起到约束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稳定意识分为两种,即个人稳定意识和集体稳定意识。前者影响个人参与社会稳定活动的行为和几率,决定个体越轨率及犯罪率,一般不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除非是具有号召力的领导或公众人物。一个人的社会稳定意识越强,思想就越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就越强。如地下革命者即使远离组织,也不会越轨或同流合污。在特定社会里自觉追求社会稳定的人愈多,整个社会风气就愈好,社会就越稳定。而集体意识则不同,是一个群体对于所在团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和共同荣誉的观念,是就社会规范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集体稳定意识是以个人稳定意识为基础的,是个人稳定意识的总和。集体稳定意识一旦形成,具有集体稳定意识的成员就能自觉地以它来制约自我的行为。集体稳定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培养集体稳定意识是稳定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内在措施。
  4.社会舆论指引社会稳定
  采用社会舆论措施实现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其两个面的功能,即正面鼓动和引导、反面宣传和引诱。这是由社会舆论的来源、特点和作用所决定的。
  (l)社会舆论的来源及形成。舆论又称公意,意思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社会舆论是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工具。舆论来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的舆论是由国家领导机关发出而在人民大众中传播的一种公众意见,它的权威性极强。自下而上的舆论,是由群众或群众团体首先发出的。如群众对社会弊端发表议论,形成地区性或全国性的舆论。社会舆论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争论、选择和交换的过程。舆论传播速度越快,关注程度越大,形成结论也越快。
  (2)社会舆论的特点。
  现实性强。社会舆论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在有阶级社会中,社会舆论都带有阶级性。执政阶级造成舆论,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群众自发造成的舆论,是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而反动阶级所要造成的舆论,则是为了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如即将解放时,在美国发表的((白皮书》中,“艾奇逊们对于舆论的看法,混淆了反动派的舆论和人民的舆论。对于人民的舆论,艾奇逊们什么也不能'感应',他们都是瞎子和聋子。”①
  倾向明显。社会舆论是众人的议论,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一说就形成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议论,如果得不到较多的人支持,是成不了舆论的。但舆论又不一定是人人都赞同的意见,而是各种意见的综合。在涉及同一事件的舆论里,赞同的、犹豫的、偏颇的、反对的等等意见都会有,但其中必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的意见。
  形式多样。社会舆论的扩散,靠众人的传议,不胫而走。茶馆、酒店、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往往是舆论传播扩散的地方。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的简单形式。而报纸、广播、通讯社、电视台、宣传车等,则是大众传播的机关和工具。
  传播迅速。社会舆论传递快,范围广,能抓住人们的心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所以它见效快,能够很快地对某种行为起到约制作用。
  (3)社会舆论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要靠不懈宣传,造成舆论氛围,才能提高人们的稳定意识,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使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广泛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实现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产党人鄙弃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隐秘起来。他们公开声明,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一切旧的社会制度才能够达到。”②要实现社会稳定,我们必须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舆论阵地,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鼓动和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实践“八荣八耻”,③贯彻和落实“四个坚持”④逐步建立全民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中华民族的社会稳定意识和价值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稳定学概念
一、社会稳定学概念
二、社会稳定学的结构体系
三、社会稳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稳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社会稳定学研究对象
二、社会稳定学的任务
第三节 社会稳定学性质
一、社会稳定学的现实性
二、社会稳定学的学科性质
三、社会稳定学的理论价值
四、社会稳定学的地位
第四节 社会稳定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历史唯物分析法

第二章 社会稳定概述
第一节 社会稳定的含义
一、社会稳定的语义
二、社会稳定含义
三、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社会稳定过程及特征
一、社会稳定形成过程
二、社会稳定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稳定的途径和措施
一、社会稳定途径
二、社会稳定措施

第三章 社会稳定影响因素
第一节 社会稳定的政策因素
一、公共政策制定应考虑社会稳定因素
二、公共政策执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公权与社会稳定因素
第二节 社会稳定的司法因素
一、行政执法不公影响社会稳定
二、刑事司法公正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三、刑事司法腐败是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社会稳定的分配因素
一、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
二、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三、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节 社会稳定的渐变因素
一、社会意识渐变影响社会稳定
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章 社会稳定规律
第一节 生存平等稳定律
一、生存平等规律
二、社会不公影响生存平等
三、生存平等的需求矛盾
四、实现生存平等的途径
第二节 权力聚集稳定律
一、权力聚集概念
二、权力聚集的社会稳定功能
三、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四、民主集中制的社会稳定功能
第三节 权力制衡稳定律
一、权力制衡理论简介
二、三权分立的社会稳定功能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社会稳定功能
四、五权分立的社会稳定思想
第四节 社会变迁稳定律
一、社会变迁稳定律概述
二、社会变迁理论
三、生产关系变革的社会稳定功能
四、上层建筑变革的社会稳定功能
第五节 社会抗衡稳定律
一、群体事件
二、社会起义
三、社会政变
四、民族战争

第五章 社会稳定原理
第一节 社会稳定性能
一、社会稳定评定
二、社会稳定特性
第二节 社会稳定理论
一、西方社会稳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稳定理论
第三节 社会稳定战略
一、整体稳定战略
二、民生稳定战略
三、管理稳定战略
四、主权稳定战略

第六章 社会稳定预测预警机制
第一节 社会稳定理性预测
一、社会稳定预测概念
二、社会稳定预测性质
三、社会稳定预测分类
四、社会稳定预测方法
第二节 社会稳定实证分析预测
一、测定分配基尼系数
二、测评国民信任度
三、测试居民安全感
四、测量国民幸福指数
五、检测社会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稳定机制
一、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应急处置
四、恢复与重建
五、信息发布

第七章 社会稳定管理
第一节 社会稳定预警
一、社会稳定预警含义
二、社会稳定预警特征
三、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四、社会稳定预警方法
五、社会稳定预警方案
第二节 社会稳定管理
一、社会稳定的管理原则
二、社会稳定双向回应型管理
三、社会稳定资源管理
四、社会稳定信访管理
五、社会稳定媒体管理

第八章 社会稳定策略
第一节 利益调节法
一、调节社会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启示
三、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利益再分配法
一、利益再分配的必然性
二、利益再分配途径
三、利益再分配方式
四、利益再分配原则
五、利益再分配的作用
第三节 利益转移法
一、社会保障概念
二、社会保障理论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四、社会保障的功能及作用
五、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利益分割法
一、社会整体利益
二、社会局部垄断利益
三、社会局部垄断利益的利弊
四、社会局部垄断利益的分割
五、遏制局部垄断行业福利腐败
第五节 利益共享法
一、福利社会概述
二、福利社会困惑
三、多元化福利社会
四、多元化福利社会设想
参考书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