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及问题由来
自2011年“政务微博元年”之后,“微政务”一词开始兴起,并频繁应用于有关政务微博的评述和研究之中。起初“微政务”仅指政务微博,然而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和不断发展,政务微信开始与政务微博协同发挥“微政务”效应。
目前对“微政务”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政务微博,并呈现多学科视角交叉研究特点,学者以及政府实践者主要从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关系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视角。”由于政务微信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较于丰富的有关政务微博的文献资料,政务微信的研究寥寥可数。大多学者主要以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与微博的差异,认为微信是介于手机QQ和微博之间的第三种社交关系,其信息传播模式代表了未来社交平台发展的走向。”不过政务微信作为新生事物,虽然推进了新媒体问政进程,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定位混乱、白说白话、认证限制”等问题。”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关于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研究的梳理发现,研究以描述性报告和对策性论文居多,主要呈现出政务微博与微信的独立研究成果。
微博与微信都是商业化传播平台,面对新媒体平台的推陈出新和不断更迭,政府为了提高公信力不得不持续尝试各类平台软件。然而这种“微政务”的商业平台运作模式在将来是否得以维持,“微政务”体制该怎样联合建设,“两微”信息如何进行差异化管理等问题尚未有学者提出相关解决思路。面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政府在被动跟随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应理性判断“微政务”的发展趋势。合理预测“微政务”的发展方向,对政府积极转变服务方向、明确功能定位,保障“微平台”安全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基于以上认知,本文试图在对比“两微”演变路径和平台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及内在问题,提出“两微”面临的以下共同难题:(1)“微政务”平台家安何处?(2)“微政务”的安全能力何在?(3)“微政务”的功能定位何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