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权史稿:兼论罗隆基人权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202029
  • 作      者:
    刘志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志强,博士,江西安福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罗隆基人权理论、人权法学、人权宪政史。代表作有《中国现代人权论战——罗隆基人权理论构建》(专著),获中国法学会第六届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人权法治民主》(编)一书,入选“法律出版社2013年度十大好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1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国宪治丛书·人权史稿:兼论罗隆基人权思想》系罗隆基人权理论研究权威专家刘志强教授近年来最新成果展示。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详细梳理了前人对罗隆基人权理论的研究贡献,然后考察了罗氏与人权论战、思想言论自由、功用人权观、人权与法治、人权与暴力革命、“第三条路线”等问题,最后评析了罗氏在人权理论方面的贡献。此外,《大国宪治丛书·人权史稿:兼论罗隆基人权思想》也旁论了调和政治论、宪政理论、民主共和、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分权等问题。
  《大国宪治丛书·人权史稿:兼论罗隆基人权思想》融通了法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研究方法颇具不同,显示了作者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功力,其论证的问题亦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权派的人权,既是他们开展斗争的一种手段,更是他们的理想与奋斗目标。人权要靠宪法、法治的保障,而先决条件是法必须是大多数人的意志的反映。不规定人权的宪法,是无意义的宪法;不受宪法、法治保障的人权,则是虚假的、无法实现的人权。该文还指出,人权派关于思想言论自由这项人权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思想自由属人身人格权,言论自由则属一项政治权利。人权派主张思想上“绝对的自由”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国家、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绝对地不干涉”;言论自由不仅是一项政治权利,而且是一项行动的人权,就不再是一个绝对的自由,而是法律内的自由,是必须在一定界限内行使的自由。所以人权派主张言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不受法律的干涉和限制,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
  这两篇文章是徐显明论文的深化,构成徐显明主编的《人权研究》第1卷的主轴,是研究人权运动及人权派基本思想的交相辉映的两块璧玉。比较而言,葛文较具体、重历史考察,马文善归纳、重法学阐述;葛文涉及罗隆基人权思想多一些,马文则简约一些。两文力图从历史和法律两个层面来展开对人权运动和人权派思想的论述。自然,在内容中有很多交叉、重合之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没有专门着意论述罗隆基个人的人权思想,而把罗隆基的人权思想与其他人权派成员的主张整合为人权派的思想。在两作者看来,罗隆基作为人权派一员,他的人权思想体现了人权派的思想。但笔者认为,人权派的思想不等于就是罗隆基个人的人权思想;换言之,人权派整体思想代表不了罗隆基个人的人权思想,这两篇文章也没有对罗隆基的人权思想与胡适、梁实秋等人的思想作出严格的区分。但两文对人权派思想的研究,无疑对罗隆基人权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紧接着,葛明珍和马建红各自在其文章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又分别撰写了《罗隆基人权理论评介》(简称葛文)和《论“人权派”的人权保障思想》(简称马论)两文,先后分别收入徐显明、徐祥民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改革与改革家的法律思想》论文集和徐显明主编的《人权研究》第2卷论文集中。
  ……
展开
目录
《大国宪治》丛书序

前言
导读
正论罗隆基人权理论研究

第一章 罗隆基人权理论研究考察
一、学术史的界定
二、学术问题及其意义
三、学术史的回顾与评估
四、方法与问题的交融
五、小结

第二章 罗隆基与人权论战
一、人权论战的经过与特点
二、罗隆基人权论战理论体系
三、与国民党论战
四、与学术界论战
五、中共批驳罗隆基的观点
六、小结

第三章 罗隆基思想言论自由解读
一、思想言论自由之语境
二、功利主义理论渊源
三、思想言论自由的限度
四、小结

第四章 罗隆基功用人权观
一、功用人权观诠释
二、功用人权观与国家关系
三、功用人权观与法律关系
四、功用人权观评述
五、小结

第五章 罗隆基人权与法治史观
一、人权是宪法的根据
二、主张人权反对“党治”
三、保障人权主张法治
四、维护人权司法独立
五、人权真义政府守法
六、小结

第六章 罗隆基人权理论阐释及其质疑
一、罗隆基人权理论阐释
二、商榷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革命理论的本土实践
四、人权与革命如何通约
五、小结
附论 与人权相关的其他理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