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600046
  • 作      者:
    陈大为,钟怡雯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大为,1969 年出生,马来西亚人,祖籍中国广西桂林。台湾著名的马华文学作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以新诗为主,著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一罗摩衍那》等。
  钟怡雯
  1969 年出生,马来西亚人,祖籍中国广东梅县。台湾著名的马华文学作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心道法师(1948— ),台湾灵鹫山无生道场开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爱与和平地球家”的创办人。
  《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展现了心道法师戮力禅修、传承三乘法脉、弘扬人间佛教的生命传奇。心道法师祖籍云南,生于缅甸,随军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离动荡;从星云法师剃度出家;历经台湾外双溪、圆明寺古庙、灵骨塔、古堡废墟独修,再到福隆普陀岩山洞长期断食修行;出关后,创立灵鹫山无生道场,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禅理念,教育僧俗徒众;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授寂静平安禅修,为现代人擘划了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也为修行人寻回本来、奉献社会擎起一炬明灯。
  心道法师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乐观宽容的个性、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对当代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每个人生来都有宗教情感,心道大师生在缅甸这个佛教国家里,来台湾后,又不断地接触到佛教大师,所以他悟道很早,而且有更广的开拓。
  ——作家 柏杨

  这本书所写相较于时下许多道场行者的传记的确显现了一些关键的不同,而这不同对修行还非常重要。不同在哪里呢?最根柢也最明显让人领受深刻的,也许就在那“行”得彻底。
  ——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林谷芳

  师父是我见过的法师当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看似害羞又可以亲近。
  虽然他在讲台上并不是能言善辩、口若悬河,但是在台下,他却可以用极
  浅显易懂的言语说出很深奥的道理……如果你有机会和师父谈话,看师父
  的文章,就知道师父简单的话中蕴含着大道理。只要你有慧根,你就能听
  得懂,并会受益匪浅。
  ——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 张小燕
展开
精彩书摘
  遥契太虚大师的理念
  心道法师出生在太虚大师往生后一年,在时代因缘与弘法志向上,心道法师都觉得自己遥契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世界佛教”。关于太虚一生没有完成的使命,似乎在心道法师心中都觉得没有什么可拣择的,都是适合当代的,也是他应该尽力去做出来的。
  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其现实。”
  大师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上,带着改革的企图针砭教内弊端,希望落实一种不脱离世界、不脱离人生的真实佛教。这不单是精神层面的禅修,还必须看到大时代的问题,佛教不应只是专为念经拜忏的鬼神佛教,也不是远避山林的自了汉,应该更落实在现实人生去找寻解脱,为现代人铺陈一条学佛的康庄大道。换言之,现代的佛教僧侣必须透过一套自我修炼,进而转换社会,去改善众人的生活,使之臻于至善,这才是“人生佛教”的宗旨。
  太虚大师还指出:“人生”一词,广义上可以涵盖“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折点。
  佛教当以世间的全人类为首要对象,再由此扩及其他众生,才称得上真正的“人生佛教”。
  至于“世界佛教”,则是一种全球化的参与,太虚大师看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共业结构有即将席卷天下之势,曾呼吁中国佛教应参与中国和全世界在二战之后的新文化建设。他观察到:天主教和基督教已经开始讨论怎样建立战后的世界永久和平,但佛教徒似乎尚无有力的表示。佛教应该对战争的起因和解救方法有更深入的讨论,让佛法为战后世界和平做出有用的指导,使全人类获得真实利益,佛教亦应发挥实际作为,而不只是慈悲救人救世的座谈。
  从修道历程来看,著作等身、奔波周折的太虚大师,与口才木讷、苦修证道的心道法师完全不同。
  学问极其渊博的太虚大师,同时透过学理的论证和建构,再配合实际的行动,用双管齐下的方式,振兴了濒临危机的民初传统佛教,并企图凝聚海内外的佛教力量,对传统佛教的体制进行彻底革新。可惜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蓝图,因战争而失去实践的时机,没有人知道这番苦心到底可不可行,实行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倒是战后的世界局势,让佛教界不约而同扛起人生佛教或是人间佛教的旗帜,提出更多入世菩萨道的具体实践,俨然一股势不可挡的新兴气象。
  心道法师认为不管是具有生命教育功能的水陆法会、启发生命智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或是指引世人停心片刻的禅修宁静运动,都是一种接引工具。苦修出身的他,不认为大众可以投入像他这样的苦修历程,也不需要这样的历程来代表修行的高深与否,重点是如何将禅修和愿力结合,熔铸于日常生活中,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人生实践学。心道法师始终觉得,在信息纷乱、步调急躁的现实世界里如何自处、何以处他是非常重要的两大修行课题。所以,他急于延伸世界宗教博物馆成立的宗旨成为一套可复制的生命教育,或是建立一个人人成佛的菩萨道场,这是他接下来至为迫切的终身计划。
  心道法师在思考“世界宗教”时,对太虚大师的鸿图知解甚少,严格说来,谈不上续承“世界佛教”的遗志。相对于伫立在残酷战火中的太虚大师,站在这片“人间佛教”乐土中的心道法师,确实有较足够的条件,对照缅甸的战争经验和台湾的太平富裕,由此去探索一个更辽阔的宗教世界,去思考如何解决各大宗教纷争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心道法师是站在太虚大师的肩膀上,去眺望、去憧憬一个崭新的宗教世界。不同的时代思潮与背景,却召唤出相似的宗教志业和使命,心道法师在心中勾勒出“世界宗教”的蓝图,正好遥契太虚大师“世界佛教”的理念。
  打从筹备世界宗教博物馆以来,心道法师迅速累积了许多宗教对话、跨界交流的经验,对太虚大师的远见更是崇敬有加,也对师承太虚遗志而奔走缅甸及东南亚一带,最后道成肉身的慈航法师赞叹不已。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后知后学,但内心紧紧跟随这些大德的步伐。他曾经这么说过:“我不敢说师承太虚大师,他是先知,我就是跟着他的脚步走。”这样的决志成就了心道法师理想中的一种饱含渗透力和慈悲心的“人生佛教”,相对于太虚大师因应战火乱世而来的“人生佛教”,实有一脉相承的意味。
  为了落实这番以佛教作为全球宗教的对话平台,进而打破异族文化之间的藩篱,促进世界和平的大愿,心道法师不仅要盖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并且希望以灵鹫山作为在未来推动全球化弘法、培育和平种子的大摇篮。
  在心道法师的菩萨道上,世界宗教博物馆将成为跟水陆法会似乎是双轨前进的弘化轴承,但又是相互辉映、亦即亦离、不即不离的华严志业,只不过前者在思维高度上更显艰难,以至于一路颠簸,耀眼之余难掩曲高和寡。
  ……
展开
目录
序 这一生的发生
第一章 在缅甸的童年
(1948—1960)
缅甸,一九四八
红色罗汉鞋,巨大的蚁穴
颓坏的幸福,行走的江湖
滇缅孤军的生活版图
飞行的罗汉,出家的种子
罂粟的天堂,滇缅边区的炼狱
第二章 少年杨进生
(1961—1972)
撤向一九六一年春天的台湾
观音圣号,开启佛法大门
十五岁的刺青,起誓求道之心
大侠梦,剑及履及的人格特质
干妈谢凤英,一贯道的点传师
梅花盟,返乡治世的狂想
求一个坐牢的罪名
逆境中的贵人
被时间揉成小小一团的情书
挚友李逢春的身故
第三章 出家后的苦修
(1973—1982)
在佛光山剃度出家
只要打坐就勇猛精进的汉子
兰花房,参透孤独
头陀行,以摩诃迦叶、密勒日巴为师
圆明寺的魑魅魍魉
灵山塔内,思索死生
冢间修,参透诸行无常
密勒日巴示现于禅定中
如幻山房,道心的试炼场
出家弟子的缘分与考验
禅师的修行与生活
显密圆融,本来一味
关于成佛的困惑
修行之余,物我无间
武举人古堡,断食以了脱生死
第四章 初建灵鹫山
(1983—1988)
鹰仔山,出火与请火的传说
普陀岩,更艰难的闭关断食
悬崖之下,别有洞天
山风海雨交接处的道场
无生道场的命名与宏愿
随机逗教的生活禅
临济宗风,大机大用
善待众生,凡事用心
第五章 法脉传承与弘化大愿
(1989—2013)
临济法脉,以禅为体
禅定戒律,以南传为基石
北传显密,般若为用
三乘合一,从头陀行到菩萨道
宇宙是一个记忆体
毁谤是度化的缘起
菩萨道,让众生离苦得乐
冥阳两利的圆满施食
以大悲法会为起点
启建水陆,度尽众生
戒德老和尚主法十五年
造就一个解冤释结的净土
弘法度众不言累
以道场为家的义工和护法
第六章 世界宗教与华严圣山
(1989—2013)
遥契太虚大师的理念
穷和尚的春秋大梦
不知天高地厚的宗博馆计划
没有心理负担的宗教接触
徐徐展开垂天的大翼
结结实实踏出了一大步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我来看看我能做些什么
诸神殿堂的落成
史无前例的伊斯兰教、佛教对谈
伊斯兰教的友谊
宁静运动,禅修的极大化
断食闭关,回归本山
华严世界是缘起成佛的工作
现代“那烂陀”的宏愿
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来了
附录 一、心道法师暨灵鹫山大事年表
二、万教并生莲花——心道法师前传
三、春深犹有子规啼——访道与勘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