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学博弈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1119
  • 作      者:
    (美)詹姆斯·D. 莫罗(James D. Morrow)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詹姆斯·D.莫罗,密歇根大学A.FK奥根斯基世界政治领域大学讲座教授以及政治研究中心研究教授。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生院、罗切斯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于2008年至2009年担任(国际)和平科学学会主席,并曾担任胡佛研究所的国民研究员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对外政策高级研究员。1994年,获国际问题研究学会的卡尔·多伊奇奖。主要著作包括《政治学博弈论》和《政治生存的逻辑》(合著)。
  
  吴澄秋,1975年生,广东吴川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获经济学学士与硕士、政治学专业文学硕士和规划、治理与全球化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等,对中国对外政策、东亚国际关系、经济治理、人道主义干预、台湾问题等均有所研究,已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周亦奇,1987年生,上海人,201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东政治转型、非传统安全、国际非政府组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学博弈论》是一本在西方久负盛名的专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学者和学生写作的博弈论教材。它不像弗登博格与梯若尔的《博弈论》那样需要较高深的数学背景,也不像迪克西特与奈尔伯夫的《策略思维》那样满足于对博弈思维的浅显介绍。《政治学博弈论》一书可以说做到了中庸,它系统地介绍了博弈论,使读者能初步掌握这一研究工具,同时又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并且书中也提供了对于一些数学基本概念的介绍。不仅如此,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博弈论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非常有帮助,它围绕该领域的四个重要问题——立法规则的作用、国际危机中的威慑、大众选举中的投票、讨价还价等——由浅入深地展示了如何用博弈论来分析政治问题。虽然这本书英文版出版年份较早(1994年),但那时美国的政治学研究刚刚经历过一个形式化建模在政治学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本书中所总结的此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尚处于形式化建模起步阶段的中国政治学来说尤为有益与合适,对形式化建模感兴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者可以透过本书扎实掌握这一领域的学术基础。
  《政治学博弈论》致力于在不要求有广泛的数学背景的条件下为政治学者详尽而谨慎地介绍博弈论的精华思想。其目标是让读者有能力求解他们自己的模型。我希望读者会获得对博弈论基本概念的理解、解答博弈模型的能力以及关于应用于政治学的基本模型的一些知识。
展开
精彩书评
  ★政治学需要一本这样的书。莫罗的书以规范而清晰的方式介绍了博弈论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成就与潜力。通过在整本书中穿插练习与例子,他把概念与方法印入读者的脑海中。莫罗在可读性与严密性之间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建立和解读这些博弈的过程中,他奇迹般地做到既细致又思路清晰。
  ——芝加哥大学 约翰·马克·汉森
  
  ★莫罗提供了一个前后贯通的对博弈论的解释,其对象是政治学家们,是那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传授过博弈论的人,是那些寻求一本教科书作为课程教材或参考书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 罗伯特·O.基欧汉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涵盖了该领域从零和博弈的“经典”理论一直到非完全信息博弈的内容。这是一项成功地让读者在政治博弈论模型的新鲜“热门”的话题方面跟上潮流的事业。
  ——加州理工学院 杰弗里·S.班克斯
  
  ★这很可能是针对政治学读者而写的这种类型的著作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
  ——纽约大学 霍华德·罗森塔尔
  
  ★《政治学博弈论》在解释最新技能和迫使学生通过有趣的演练题目来对付他们的错误理解这两方面表现出色。它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和求解他们自己的博弈论模型。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对任何一个寻求博弈论入门教材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托马斯·W.吉利根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我运用逆向归纳来求解这个三层次蜈蚣博弈的话,唯一的均衡就是(S,S,S;s,s,s)-任何时候只要这两位参与者有机会,他们都会结束该博弈。在该博弈的最后一个移动中,要移动的参与者总是会终止博弈以获取终止博弈的奖金。在倒数第二个移动中,要移动的参与者会终止该博弈。另一位参与者在最后一个移动中会终止博弈,对于要移动的参与者来说,与其让另一位参与者在最后一个移动中终止博弈,还不如自己终止博弈。这样的算计从后面一直往前推,贯穿整个博弈。在每一个移动中,要移动的参与者都应当预见到另一位参与者会在下一个移动终止博弈。因此,要移动的参与者与其继续不如现在就终止博弈。
  不管这个蜈蚣博弈持续多长,逆向归纳都会得到这一逻辑链。想象一下,有一个100层次的蜈蚣博弈,每位参与者有100个移动而不是图5.28博弈中的3个。6以上说到的同样的逻辑对于100层次的博弈同样成立。第一位参与者在其第一个移动中会终止博弈。两位参与者都预计,如果要行动的参与者现在不终止博弈的话,另一位参与者会在下一个移动中终止博弈。
  但是这一均衡却不符合我们所预期的那些“合情理”的参与者的做法。与你继续博弈而另一位参与者在下一个移动中就终止博弈所带来的损失相比,继续博弈许多回合(譬如说,在这个100层次的蜈蚣博弈中继续博弈50回合或者更多)的收获是非常庞大的。为什么不赌一把从而继续这个博弈呢?那些让实验对象进行蜈蚣博弈的实验几乎从来不会在第一个移动就完毕。相反,两位参与者都会在前面的移动中继续博弈。
  蜈蚣博弈的均衡与博弈的“合情理”的玩法之间的不同也许是逆向归纳的失败。逆向归纳要求参与者预计到所有未来的移动。这样的预计对于非常复杂或者很长的博弈来说可能是不现实的。参与者真的能在一个100层次的蜈蚣博弈树上观察到200个移动的情况吗?另一位参与者会继续博弈以回应你的继续博弈,这样一个简单的预期看起来更为合理。是不是逆向归纳这个概念因为它要求参与者形成不合情理的预期而有内在的缺陷呢?
  我不这样认为。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点回应。第一点回应是形式化的,在第九章里作了更充分的展开。逆向归纳只能在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中运用。但是,如果相信两位参与者都确定地知道彼此的收益,这种想法可能是不合情理的。每一种现实的情形都被对于他人真实动机和目标的不确定性所笼罩。如果我们把不确定性引入到参与者对于彼此的收益的知识中的话,我们就能得到两位参与者都完成许多移动继续博弈这样的蜈蚣博弈均衡。我们设定有一个很小的概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位参与者总是在每一个移动中都不得不继续博弈。这一不确定性打破了逆向归纳,并且产生了让正常参与者继续博弈的激励。对于这一论点的完全探究需要一些在后面三章中所提出的概念,因此必须等到第九章才能展开。这样做也显著增加了这些模型的数学复杂性。但是对于蜈蚣博弈悖论的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引入不确定性。
  这个不确定性可以表示参与者理性没能成为共同知识(Reny1992)。逆向归纳要求参与者的理性是一个共同知识。否则,他们就可能会有做出“非理性”行为的理性激励。如果一位参与者不确定另一位参与者是理性的,那么即使后者是理性的,他也有可能通过表现得“非理性”而获利。在蜈蚣博弈中,如果你不确定我是否理性,我就可能理性地继续该博弈。由于怀着我是非理性的这样的期待,你也许会在你的下一个移动中继续博弈。
  对于这一困境还有一个回应。模型是我们用来简化政治情境以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政治情境的工具。均衡的概念就是我们表达这种处境下的选择的方式。两者都不是要成为对情形或选择的精确描述。在政治中,行为者确实会预期彼此的行动。逆向归纳是一种在博弈中使这种预期形式化的方法。借助用逆向归纳来求解的具有完全且完美信息的模型,我们可以对一些政治问题获得洞见。对这些模型的证明包含在它们所产生的结论里。即便这样简单的模型也提供了关于政治问题的重要见解。不仅如此,完美且完全信息的模型经常形成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模型的起点。对原来模型进行改善的模型链能够增加我们的理解。这样的链条必须从第一个模型开始。
  博弈里的预期问题非常复杂。第六章通过把信念的概念引入博弈而推进预期的思想。信念概括了参与者所知的这个博弈的前面的历史。因为一个博弈的前面的历史包含有关其他参与者策略的线索,信念在参与者形成对其他参与者未来移动的预期的时候非常有用。不过这是下一章的主题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概论
博弈论是什么?
博弈论能做什么?
政治学的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建模?
社会性建模的理性选择方法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的结构
进一步阅读

第二章 效用理论
理性的概念
效用函数如何预测行动?
一个例子:尼克松的“圣诞节大轰炸”
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风险的条件下的效用理论
对效用理论的一些常见误解
效用函数与偏好的类型
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威慑的计算
另一个简单的例子:投票决策
为什么效用理论有可能行不通
回顾
进一步阅读

第三章 对博弈的描述
对情境的形式化表述: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威慑
扩展式博弈
策略式博弈
回顾
进一步阅读

第四章 经典博弈论
定义经典博弈论的条件
占优、最优回应与均衡
混合策略
最小最大定理与双人零和博弈的均衡
纳什均衡的特点
纳什均衡与共同推断
可理性化性
民主国家的政治改革
选举的空间模型里的候选人竞争
对合作博弈论的简要介绍
回顾
进一步阅读

第五章 求解扩展式博弈:逆向归纳与子博弈精炼
逆向归纳
子博弈精炼性
复杂投票
议程控制
立法规则和结构引致的均衡
……
第六章 信念与精炼贝叶斯均衡
第七章 关于非合作均衡的更多内容:精炼均衡与序贯均衡
第八章 有限信息博弈与对信念的限制
第九章 重复博弈
第十章 结语:从这里走向何方?
附录一 基础的数学知识
附录二 部分问题的答案
博弈论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