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和实地调查的新途径:new sources, methods, and field strateg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8556
  • 作      者:
    寇艾伦(Allen Carlson)[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心理学)在中国学术界得到复兴并重新引起重视。然而,各学科复兴的速度和与国际学术界、科学界整合的程度大相径庭。其中政治学发展尤其缓慢,这主要是因为该研究分散在各大学院系,与政治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分,而且该学科的一些主要研究范式属于中国国内政治的敏感内容(如政权更迭、民主化、民族冲突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和实地调查的新途径》的编者们寇艾伦和高敏和李侃如和墨宁了解这些问题,希望《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和实地调查的新途径》的中文版能够促进中国政治学者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外的中国政治研究者的融合与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和实地调查的新途径》专注于三个主要议题:如何有效地运用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收集方法;如何把中国政治研究更有效地整合到政治学的学科中;如何应对在中国做研究时所遇到的准备工作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这些议题对于国内的中国政治研究者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到处理数据和资料这类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在创立能为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所接受并应用的理论时受到的挑战。而在中国研究中涉及的准备工作和伦理问题对于中国国内学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时刻考虑其研究对消息提供者和研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有在这个对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并不开放的国内政治环境中对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使用数字技术管理和分析数据
  粗略地看,70天似乎不足以代表一份报纸将近一年的新闻报道。但是鉴于这70天里每天都会有好几篇文章只谈与美国相关问题,那么我们包含十个组合周的数据集很快就会有约4000篇这类文章。所有这些文章都需要进行整理、阅读、编码和分析。
  要想解决分析大型数据集问题,一个通用办法是组织一些人来帮助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虽然这种办法确实管用,但是它带来的潜在问题是如何保持一致性,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新闻内容。例如,一个人会将一篇文章阐释为有些消极意思,而另一个人则会认为文章态度是中性的。因此,学者非常重视内容分析人员的培训,为此还开发了数学手段来检测编码者的可靠度。
  另外可以使用数字辅助工具确保一致性。针对很多语言来说,目前已经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软件程序可以用来进行内容分析。目前可以识别和分析简体中文汉字的软件只有Yoshikodcr,它是一种开放的软件,可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取。除了中文,这个软件还有很多使用其他语言的版本,使人们可以在各种语言之间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更具体地说,这个程序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帮助人们比较含有特定关键词的文本。研究者可以同时打开几篇文章,用颜色来标记感兴趣的关键词。这个功能便于对一篇或多篇文本中特定词语的用法和构词法进行比较。这个软件的主要长处在于其定量内容分析,它可以计算在整个文本中与关键词有一定关联的特定字符或一组字符,使人们能够大量使用某些相同概念或某些类似的词汇进行内容分析。下面,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功能。
  一通过计算关键词分析新闻内容的敏感度
  中国媒体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从总体来讲对媒体内容施加严格的控制,可有时,政府对新闻报道的控制会发生一些变化。除了在发生重要政治事件时媒体报道受到限制以外,2003年的“非典”危机也是一例,政府每年对中国媒体的管控都有周期性的收紧和放松。在春节和人大会议(一般在一月到三月)期间,新闻报道的基调都会很积极,而每到年末就会有更多的批评。这种新闻报道的动态变化为新闻内容抽样制造了困难。例如,在我研究有关美国的新闻报道中,我感兴趣的是新闻内容的语气。但是,万一我的组合周样本过多地选择了春节时期的报道,那么我得出的结果也许会显得过于积极。不过,有一种办法可以应对中国媒体报道时而发生的这些变化。
  在我的内容分析中,我使用各报在某一天发布的新华社关于同一话题的文章比例来找到时而发生的敏感度。新华社文章有时作为必登新闻被其他报纸转载。换句话说,宣传部要求报纸刊登新华社文章,而不是自己的记者写的文章。虽然现在很少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编辑仍然认为报道敏感问题时刊载新华社文章比较安全。各报社在发给记者的培训手册中也建议记者在报道特定问题时使用新华社材料。因此,中国媒体研究者可以使用新华社报道来表现某些问题的敏感性。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导言
第一部分 资料来源
第一章 中国官方数据和抗争政治
第一节 两个优势
第二节 到哪里去找?可以找到什么?
第三节 国家、信息和信访数据
第四节 信访系统及其调整
第五节 意义和建议
第二章 关于中共政治精英简历的量化研究方法
第一节 威权政体下的精英研究
第二节 中央委员会数据库
第三节 进行编码
第四节 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五节 年度指标
第六节 中央委员历年来的年龄结构
第七节 中央委员的受教育程度
第八节 非正式政治关系的影响
第九节 下一步工作
第三章 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的试验性方法与心理测量
第一节 “面子”与外交政策:一种试验
第二节 中国人国民特征的构成与结果:心理测量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中国与美国国民特征的结构
第四节 结果:中国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结果
第五节 结论:机会与挑战
第四章 互联网资源与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网络空间能否增进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的认识?
第一节 勾画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网络空间概况
第二节 利用与中国外交事务有关的网络空间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科学处理研究资料
第一节 中国新闻媒体的电子资源
第二节 选取有代表性和有效的样本
第三节 使用数字技术管理和分析数据

第二部分 定性分析法
第六章 来自社会底层的看法——以民族志的方法阐释当代中国的劳工政治和体制变化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的视界
第二节 民族志与中国劳工政治
第三节 民族志、机构变革及体制建设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访谈与民族志之间——用深入实地方法研究精妙和隐形的政治
第一节 深入实地法
第二节 研究者何时需要使用深入实地方法
第三节 深入实地法如何对理论做出贡献
第四节 权衡:深度与广度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个案、议题与比较
第一节 什么是个案?为什么要研究个案
第二节 比较政治领域中的次国家层面比较与个案选择
第三节 运用次国家层面比较方法研究中国政治
第四节 关注中国城市下岗工人
第五节 解释下岗原因:次国家层面比较研究方法与单一城市个案研究方法之比较
第六节 在中国做系统性次国家层面比较研究与单一个案深入研究及多个案的大量(LargeN)研究比较后产生的一般性问题
第七节 结论:一项在中国工人研究领域之外进行系统性次国家层面比较研究的计划

第三部分 调查方法
第九章 对中国政治调查研究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什么?
第一节 概率抽样调查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对调查研究的调查
第四节 内容和知识积累
第五节 不同看法方面的例子
第六节 调查研究与地区研究
第七节 结论
第十章 政治改革前景的考察——捕捉中国实证研究中的政治与经济变量
第一节 调研设计
第二节 地区差异
第三节 个人差异
第四节 时间差异
第五节 数据采集
第六节 地区、个人和时间差异的实例
第七节 结论
第十一章 利用集群空间数据研究扩散效果——以中国的法律机构为例
第一节 让调查摆脱对户口登记的依赖
第二节 数据:中国法律改革机构化调查
第三节 空间抽样
第四节 2004年以来的技术进步
第五节 法律机构影响力的扩散
第六节 利用空间抽样调查数据来验证扩散假说
第七节 结论
第十二章 通过《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测量十多年的变化和稳定
第一节 愿景和目标
第二节 问卷内容
第三节 抽样
第四节 调查实施
结语 有感于政治学领域里的中国研究之变迁
参考文献
译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