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船精神史学探源及其教育实践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32732
  • 作      者:
    张志松,黄化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红船精神:史学探源及其教育实践研究》内容注意厚重细腻。作者没有简单说教,无论是对红船精神历史内涵的挖掘探微,还是对红船精神当今实践的具体描绘,都注意广泛搜集材料,认真梳理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事例经过,通过对具体人物,具有明确时间、地点、经过的事件描述来展示红船精神的丰富历史内涵、文化渊源和当代教育实践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事实是最能教育人的。事实越具体,越细节,越生动,越有血有肉,就越具有可读性,从而打动人说服人。从中可看出作者写作此书是下了一定工夫的,也是认真负责的。
展开
精彩书摘
  3.毛泽东的坚忍不拔与不惧危险
  在陈独秀和李大钊面前,毛泽东是一位青年才俊。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并不知道,正是这位青年继承、开创了他们所创政党的全新局面并走向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在斗争精神方面,毛泽东丝毫不逊于陈独秀,敢于反抗权威,是他们自小就有的一种性格特征。毛泽东的父亲是位兼做生意的富农,并不希望儿子读太多的书,希望他多干活挣钱。然而,毛泽东嗜书如命,在与父亲的斗争中,他不但干活更多,让父亲无法驳斥,而且读书也越来越精进。正是他坚忍不拔的意志,支撑起了与父亲的“战斗”。
  1910年秋,已经17岁的毛泽东冲破父亲的重重阻拦,毅然出外求学。临行前抄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了理想,即使埋骨异乡,他也无所畏惧。高远的志向和不惧怕任何困苦的精神使毛泽东迈向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于是,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1917年6月,“一师”开展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20个项目。全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34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独有。
  1917年年底,在军阀混战中,长沙出现了无政府状态,往往一夕数惊,市民生活在惶恐之中。“一师”准备组织师生到城东避乱,毛泽东却力言不可,他认为离开学校反而危险更大,留在学校才能保证安全。在师生们的推荐下,毛泽东组织起一支学生志愿军来护校。一天,一群数千人的溃兵聚集在离“一师”不远处,想要进城抢劫。乱兵一旦人城,长沙必遭严重的破坏,学校也很难幸免于难,师生们都非常紧张。然而毛泽东却异常稳重,他心生一计,组织学生志愿军数百人,拿上木枪,占领了溃兵驻地周围的几个山头,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并联络警察用真枪对溃兵进行射击,学生们则点燃鞭炮佯装万枪齐发的音响效果,并齐声高喊:“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溃兵又饿又累,在夜幕之下辨别不清真假,以为真的被大军包围,对方的火力还很强大,于是失去了突围的信心,全体缴械投降。
  初次与“敌军”对阵就彰显出毛泽东过人的胆识。这种胆识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识、阅历和强大精神的支撑。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他们1920年结婚,1922年长子毛岸英出生。1921年中共一大后,毛泽东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运动,发展党的组织,经常在外边忙碌,与杨开慧逐渐聚少离多。毛泽东在1923年的一首词中写道:“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他的许多朋友并不认同,因此他与先前的很多朋友走向了思想的决裂。这让他非常痛苦,尤其是与他共同创办新民学会的萧子升的分歧。从毛泽东进湖南“一师”后,二人就成为挚友,几乎朝夕与共,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在主义的选择上,毛泽东与萧子升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二人争论过后都很难过,哭哭笑笑,但毛泽东出于对朋友的珍惜,一直尝试说服他赞同自己。在出发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前夜,毛泽东还在劝说萧子升,二人同榻而卧,谈到黎明,仍未说服。毛泽东只好和何叔衡一起去参加中共一大。
  为了党的工作和革命理想,情感丰沛的毛泽东经常面临离亲别友的巨大痛苦。这是中共早期党员具备的一种牺牲精神的鲜明体现。
  ……
展开
目录
上篇 提出与渊源
一、开天辟地被誉红船精神
二、嘉兴敢为人先讨论创意
三、省委书记撰写理论文章
四、寻觅红船精神史学方位
五、红船精神源起系列精神
六、系列精神历史源流探析
七、革命精神本质特征概览
八、红船精神肇始党先进性
九、解读红船精神源头特征

中篇 历史学内涵
一、为政以德信仰追求溯源
二、选择最先进的政党理论
三、走出书斋走向革命实践
四、克服艰险舍小我塑大我
五、在不同见解中合力建党
六、国共合作共谋振兴中华
七、领导工农投身社会革命
八、探求走本国的革命道路

下篇 教育与实践
一、多彩实践体现教育智慧
二、基地建设蕴涵育人匠心
三、党员节日聚焦红船精神
四、传递活动润遍华夏大地
五、南湖儿女力行红船精神
六、带新党员穿越历史隧道
七、高校课堂搬进纪念馆里
八、原点举办革命精神联展
九、学术研究支撑教育实践

附录
“红船精神”及其时代意义——兼谈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源——中共创建时期苏俄革命模式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
红船精神及其中国革命精神源与流的相关研究
教育学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论——以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为例
党史文化永恒的引领力——以对“一大”代表人生轨迹挖掘与传播为例
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