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304168
  • 作      者:
    陆剑杰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陆剑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资深哲学教授,江苏海门人,1935年1月生。曾兼任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东西方各派哲学的原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所著《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一书为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作;《19-21世纪中国的命运》一书是对实践唯物主义方法的成功运用,首次在中国哲学界提出并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一书则是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的一部教材。这三部书可以说构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通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北大《哲学门》等刊物发表的180多篇论文,在“唯物选择论”、“辩证中介论”、“中性范畴论”、“实践规律论”、“历史创造论”等学理的论释上作出了公认的学术贡献。这100多篇论文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散论”。因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南京首届十大文化名人”;以其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著作被公认为我国老一辈哲学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2005年立项,批准号为05BZXO01;2010年完成,被授予20100628号《结项证书》,鉴定等级为“优秀”。《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以区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以前者在中国孕育、形成、转型的历史分析为学术前提,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给出了从未有学者给出过的五项规定。1.连续的共同体:深通哲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党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联合;2.研究的共同领域:处于当代开放世界的现实中国和现当代中国的命运;3.严肃的价值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负责任地掌握中国的命运、坚定不移地创造中国的历史;4.不渝的理论硬核: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实践论,一般实践和具体实践统一、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统一、实践批判性和实践创新性统一、实践的科学维度和人文维度统一、一般人性和具体人性统一的实践论;5.永葆青春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创新,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融汇通中创新,其创新成果已经构建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并且形成了伟大的哲学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担当的对象——中国的命运
  中国的命运作为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对立阶级、阶级集团之间共同关注的焦点。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宣布:“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①但是,这个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当“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抛入厄运的时候,中国的命运问题又一次提到了人们的面前。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并决定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以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宣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②这意味着,中国人采取改革开放的新路线,再一次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时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路线的贯彻执行中仍然有其不确定性,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中国的命运问题虽然在解决中,但最终意义上的解决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一)中国的命运范畴的特殊性
  我们在上一节中对命运范畴的界定,是一般性界定。“中国的命运”的范畴,则需要特殊性的界定。相对于上面所说的命运范畴“定义一”,中国的命运的范畴可以这样来界定:“它是中国社会各个主体,在各自价值立场的支配下,从初始条件系统约束下的可能性空间中作出选择,付诸实践并相互博弈、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及其结果。”按照上面所说的“定义二”,则可界定为:“中国社会各个价值主体所面对的初始条件系统约束下的一组可能性。”中国的命运的范畴的特殊性在哪里呢?
  1.实践初始条件系统的独特性。
  命运范畴的客体性在于制约它的实践初始条件具有既得性、系统性、客观性。有怎样的实践初始条件系统,就有怎样的可能性空间,人们就会有怎样的命运。中国的实践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从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都面对着一个大的社会时期,这就是从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三个中介型(半型)社会形态:其一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其二是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三是社会主义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又有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实践初始条件系统在世界各国中,特别是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它摆在人们的面前,决定着人们实践行为的可能性空间。
  2.实践主体间关系矛盾的尖锐性。
  在我们一般地界定命运范畴的时候,出现的主体是未作内在区分的;现在要讨论中国的命运,主体间关系就突现出来了。在旧中国,作为统治力量的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命运观,也对中国的命运作出自己的判断;作为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的联盟则与此对立,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观,制订了解决中国的命运问题的战略和策略。这两个阶级集团为中国的命运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就是在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其社会力量仍然是多元的。各种命运观和解决中国的命运的目标和方案仍在博弈之中。我们现在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要求走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资本主义道路的,走瑞典式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走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都在挑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
展开
目录
自序一: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18项学术工作
一、界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区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指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深湛哲学修养的领导人和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家持续合作,共同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采用将非显性的哲学内蕴加以显性化的解读方法
五、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转型、成熟的历史过程
六、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总问题
七、认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硬核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八、判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旨是掌握中国的命运、创造中国的崭新历史
九、铺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体系,把它理解为上述理论硬核和实践宗旨由抽象到具体的合逻辑展开
十、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中介辩证法
十一、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彻底的实践性
十二、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聚焦为引导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历史的历史创造论
十三、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创新机制和由此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十四、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军事哲学的基本思想
十五、论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方法论体系
十六、概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精神
十七、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古代以来哲学的析取与改造的工作
十八、发现中国马克恩主义哲学的发展跟世界哲学同其潮流

自序二:从体系探讨中悟出范式解读
一、范式概念的考察
(一)范式概念提出者的多阶次论述
(二)从库恩的范式到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
(三)本文对范式概念的诠释
二、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原创一元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存在多样性
(一)马克思哲学的范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诸范式的竞争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基本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它的完整形态的范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多样性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形态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

导论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原创”到“当代”
一、原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关于原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泉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原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期几篇主要著作评价问题的讨论
(三)关于《资本论》研究中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
二、继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恩格斯的视角转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发展
(二)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总称及其对马恩原创哲学的关系
(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对实践论硬核地位的凸现
三、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归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复归过程中被肢解的问题
(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复兴

导论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法性问题”的争辩
(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
(三)中国的哲学和“在中国的哲学”的区分由来已久
……
导论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学定义——三源泉在现当代中国的汇流
第一章 连续的哲学共同体——革命家和学术家一身二任与合作创造
第二章 研究的共同领域——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当代中国的表达
第三章 严肃的价值担当——掌握中国的命运和创造崭新的历史
第四章 不渝的理论硬核——实践范畴与具体实践范畴相统一的新实践论
第五章 严整的学理体系——实践论的理论硬核的二度展开
第六章 传世的学术创新——具有不竭创新能力的学术宝库
第七章 科学的方法论——同时改造世界与自我、兼为批判与建设的哲学武器
第八章 刚健的哲学精神——掌握中国的命运、创造中国的历史的实践精神
后记
续后记
续后记二
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纲目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