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管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4103
  • 作      者:
    吴新叶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绩效分析发现,农村存在分化、依附、非均衡的特征。报告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应然化分析,认为农民应该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归宿、乡镇政府需要进行角色再定位、农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应该坚持功能优化的方向、农村社区要建设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共同体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农村认同越来越困难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Mendras)在其名著《农民的终结》中,不无忧虑地描绘了法国农村的消极前景。通过研究二战后法国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现象,他发现了这一状况对乡村的消极后果。他认为农村社会丧失了最具能动性的人力资源,因而预测农村的未来发展因为没有更新的观念和技术而将失去希望,因为留守农村的老人接受新生产方式比较困难,传统农村的生产方式将不得不面临终结的厄运。尽管孟德拉斯笔下的法国农村在经过二十年努力后重现了活力,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农村处于被边缘状态,的确给法国农村带来了灰色的记忆。比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单一、组织化程度低、青年人向往城市、农村贫困等现实使法国一度出现了对农村极不认同的情况。现在,二战后的法国农村窘境几乎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复制:
  在城市化巨大的效率吸引下,城市成为大量青壮年向往的就业天堂,而快速的城市化迫切需要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尽管城市给予了这些农村劳动力不雅的称呼,他们也并不在意(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盲流”、90年代变为“剩余劳动力”、21世纪以来逐步被“农民工”所替代),每年大约2亿左右的农民工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问。除了他们的工作性质本身所存在的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劳动权利等隐l生社会问题之外,还存在更加深远的社会隐患:这个农民工群体普遍对农村是不认同的,而城市也存在着对这一群体的体制性不接纳的难局,使农民工不得不面对既无法回到农村,也无法在城市获得尊严的尴尬境地。在这个群体中,尤以随父母在城市打工长大的“九零后”青年(新生代农民工)为典型:一方面,他们不具有务农的技能和农耕训练,再加上没有对农村的认同,并无回到农村的思想准备,他们不愿意回到“陌生的农村”;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尽管属于城市的另外一个圈子,但已经形成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在“熟悉的城市”圈子里难以被城市所接受,教育、就医、工作,甚至是成家立业都有各种制度性的束缚。这种寄人篱下的疏离感,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失败的挫折感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一旦被别有用心的政治力量所利用,他们难免会在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支配下,做出报复或危害社会的举动。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年轻人和素质较高的人是进入城市的主力军,而农村一般都会走上空壳化之路,农村因而呈现出老年化的脆弱结构特征。我国也不例外,城市每年吸引了超过2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多数落后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空壳化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超过4。00万,在劳动、就医、精神生活、家庭氛围、公共安全、养老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种种不便。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十分突出,他们的求学、家庭教育、性格与习惯养成、社会交往、基本权益、人身安全等方面,也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种失衡的社会关系结构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成为威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的不利因素。无疑,农村的这种空壳化现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正态规律,显示出农村人对农村的不认同。
  ……
展开
目录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回应城市化:农村社会管理的时代任务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管理
一、社会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与途径
二、社会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使命与任务
一、社会管理价值取向的确定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
三、文化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四、建构农村社区建设的共同体
五、社会管理与农村社会功能的开发
  第三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模式及其选择
一、社会管理的两种模式
二、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模式选择
第二章  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结构与机制
  第一节  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结构的形成
一、城市化路径
二、基层民主管理的路径
三、社会进步的路径
  第二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权力主体及其作用机制
一、执政党:农村社会管理的领导者
二、政府:农村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三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非权力主体及其机制
一、社会组织主体:协同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方式
二、村民主体:边缘化境遇及其诉求
三、企业主体
第三章  农村社会管理的绩效分析
  第一节  农村社会管理绩效的衡量指标
一、社会管理绩效的四个衡量维度
二、农村社会管理绩效指标的三级体系
  第二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绩效状况
一、调查问卷描述
二、问卷调查发现
三、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四、问卷与访谈的比较
  第三节  进一步的讨论
一、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再思考
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绩效再思考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再思考
四、农村社会组织绩效的再讨论
五、农村社区改革的绩效再讨论
第四章  国外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的城市化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政府作用不可或缺
二、社区参与机制
三、非营利组织机制
四、企业社会责任(CSR)机制
五、美国社会管理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的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民主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实现途径
二、人本关怀的确立
三、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欧盟经验的启示
  第三节  巴西的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一、城市化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二、改革民生政策,在农村实施减贫与扶贫项目
三、动员农村妇女群体参与社会管理
四、鼓励邻里组织发展,发挥基层社会的自主作用
五、工人党的执政思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六、巴西农村社会管理的启示
  第四节  韩国的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经验启示
一、农村社会管理要体现农民的主体性
二、政府主导作用要有限度,权力边界要清楚
三、动员大企业对农村实行扶持
四、社会组织不可或缺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农村社会管理的绩效改进与体制完善
  第一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绩效改进
一、彰显农村社会管理的公共性
二、维持均衡而广泛的社会性
三、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四、建设具有公共生活特征的农村社区共同体
  第二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完善
一、创新党的领导方式
二、明确政府负责的权力与责任边界
三、社会协同中的社会组织:功能领域与责任
四、村民参与:从观念到行动
五、构建立体化的法制保障体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村民主体的价值归宿
一、作为参与主体的村民
二、村民主体价值实现的可能障碍
  第二节  乡镇政府的角色及其定位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倡者与主导者
二、农村新型组织成长的培育者
三、现有制度空间的挖掘者
四、农村公共事务“合意空间”的建构者
  第三节  农村社会功能的优化
一、应对新的社会功能失衡
二、社会功能优化的两个路径
  第四节  农村社区化:社会管理的空间转换
一、社区共同体的公共精神
二、社区改革要以村民为原则导向
三、社区的包容性决定着公共生活的质量
四、渐进地改革农村社区中的行政化现象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下的社会管理:共生机制及其可能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