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非线性定价的社会福利影响研究:基于非对称双寡头市场的分析》:
3.1.3福利的计量问题
从福利内涵上来看,福利包括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从主体来看,则包含个体福利和集体福利,比如家庭福利、社会福利,等等。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福利最大化与资源配置最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者撰文指出,如果合理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定价,则整个经济系统是守恒的,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政府所追求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与资源稍耗的最小化这两个目标能够同时实现,且社会福利最大化点是帕累托最优。显然,以福利变化来判断资源是否合理利用的前提是福利能够测度,并在不同的福利主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因此,福利测度对优化资源配置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现有比较成熟的福利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总量法”、“社会福利函数法”和“生产者、消费者剩余法”3种。
3.1.3.1国民收入总量法
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开山鼻祖阿瑟·塞西尔·庇古(Pigou,1920)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福利经济学体系。庇古的思想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他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在此基础上,庇古提出了福利计量的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
庇古强调,福利包括的范围很广,在经济学中并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所衡量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福利计量的主要观点有:
(1)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经济福利越大: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福利是“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所以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是那样对等”。庇古指出:“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即或者国民收入增加,而不减少穷人在其中占有的绝对份额,或者使穷人占有绝对份额增加,而不减少国民收入,都一定会增加经济福利。”因此,收入均等水平是福利极大化的必要条件。
(2)福利最大化:福利的实质是一种意识状态。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它可能源于物的占有或者其他原因。因此,国家应当注意贫穷问题,致力于增加福利。如果一个人欲望稳定,他持有一种商品越多,那么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持有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持有量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小,直至为零。以此为出发点,可能的方法是财富从富人向穷人转移,必会使穷人的满足程度大于富人减少对财富的占有而遭受的损失,使得穷人满足量增加。这样,如果财产的转移使得穷人和富人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时,就实现了“福利最大化”。
庇古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为基础,提出对收入再分配和对富人征收累进税的政策建议。对此,罗宾斯(Robbins,1935)发表《论自然以及经济科学的重要性》一书指出,个人之间的比较纯属正常,不过却是约定俗成的、不科学的想法,建立在人们的满足感都一样的基础上。罗宾斯发表的《评论》中说到,庇古大大地或至少是部分地忽略了罗宾斯的批评以及新(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显然庇古的政策规定使他离开了“他的科学的狭窄的边界。他必定把自己置于好与坏、更好与更坏的判断的基础上,因此使他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同时,罗宾斯等批评庇古的规范研究无助于这门学科的科学性,新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函数法则避免了价值判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