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03526
  • 作      者:
    (英)约翰·麦克莱兰(John S. McClelland)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莱兰(John S.McClelland),英国政治学家,曾在英美几所大学执教,著有《西方政治思想史》、《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法国的右派》等。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已推出中文简、繁两种版本,在中国知识界、思想界享有盛誉。
展开
内容介绍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撷取“群众”现象描绘欧洲思想史,追溯2500年来欧洲社会中的群众现象、群众理论的沿革,细数并重点阐述了柏拉图、李维、塔西陀、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米什菜、泰纳、塔尔德、勒邦、弗洛伊德、卡内蒂等16位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所论“群众”与中国读者熟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群众”大异其趣。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与危害,浓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里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思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展开
精彩书摘
  用卡内蒂的话说,神父是“群众晶体”或群众晶体的构件,教徒是组织化程度高的群体(西盖勒和塔尔德等群众理论家称之为派别或组合)。修道院或教团的功能是直面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以及不断露面的真正的基督徒。教会难忘基督教早期大群人以团队身份人教所引起的动荡,其职能是防止教会回归初创时那种迅速扩张的情况。教会仍然想要增加虔诚教徒的人数,想要增加进天国教徒的人数,但它希望从容行事,深思熟虑、庄严肃穆地行使这一功能。它想增加的虔诚者人数不超过教堂能容纳的人数。天主教虽不是内在心灵的宗教,但它首先是内部性的宗教;虔诚的教徒必须受到监察。按照卡内蒂的意思,聚会的教徒是“封闭型”群众,圈定在界限内的群众,其代价是牺牲快速增长以求制度化的永恒性。当然,当聚会觉得受外敌威胁时,其群众晶体的功能就随之变化。此时,教士和修士就会丢掉他们庄重的克制,成为煽情的鼓动者,技法虔诚的人创造一个“开放型”群众,这种类型的群众不可能快速增长,也不会变得尾大不掉。教会构建的最令人注目的“开放型”群众的例子是十字军。
  群众之所以使既定宗教秩序感受到威胁,那是因为它强调其成员之间大致、自然的平等,即使它不强调完全的平等,至少它强调人人心灵平等的价值会使既定的宗教感到不安。这种平等相当于距离的消除,使人与人不同的距离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就没有任何使人与人区分的东西存在了。这就使人消失在群众里,这个倾向使柏拉图以降的群众理论家感到不安。个人在群众里消失的机制也许正是它人数增加的原因:由于它使人人相同,群众就证明,任何人都能成为其成员,只要他让这个消失的过程发生。既使自然的群众(即卡内蒂所谓的“开放型”群众),它敌视以求障碍和边界,它的力量始终是新增长的力量。其成长潜力无穷,但这正是其弱点,因为群众规模越大,其瓦解的危险就越大;为了避免瓦解,它试图更快地增长,但由于增长太快,它迅速分崩离析。最后,群众的平等属性就被证明是过眼的云烟、虚幻的感觉,于是,原有的等级制又重新扎根,人与人的距离得以保持,人们又怕身体的碰触了。
  显然,这是一切新宗教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一旦初期的创教热情冷却,等到奋勇扩张、广纳教徒的时期一过,新问题就会冒出来。起初,一切宗教都想扩张,直至人人都信教。然而,等到扎根以后,都要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斗争,于是,它们就不太愿意尊重对手了。它们发现维持自己的地位很难,于是,就创建自己的机构,默认早期迅速扩张的阶段业已结束,后期的巩固阶段已经开始。在发轫阶段,基督教从犹太教封闭型的群众中破茧而出;登山宝训的布道在户外进行;使徒保罗的基督教摆脱了犹太人的部落边界,以普世信仰的面貌出现。没有任何建筑物能把众多新信众关在门内。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是教会从开放型群众变成封闭型群众的历史。教会广建教堂,尽可能纳入信众,将其纳入许多分散的单位成为一个强大的趋势,因为如果太多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等到初期增长的热情的冲动失去以后,群众瓦解的危险总是存在的。
  会众是教会里封闭的群众。他们的信仰寄托在“重复”上,以此替代发展。会众不会瓦解。他们接受散会的事实,因为他们知道,教友将再聚。仪式不会使教徒个人完全与他人孤绝,其意图也不是这样的。弥撒仪式使教徒进入“群众情感的温和状态”,这样的感觉是定期的小剂量精神滋补养成的,教徒最后离不开这样的滋补了。教徒的依赖心养成以后,教会的继续运转就依靠精心计算的滋补了;任何扰乱都可能颠覆“精心平衡的群众组织”,都可能导致“喷发”的一刻,于是封闭型群众就变成开放型群众了。对业已扎根的教会来说,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在其封闭型群众中,教徒人人平等的地位是不必非常强调的,但开放型群众的爆发带来了平等,即使短暂那也是真正的平等,于是,一切权威就会都随之消失殆尽。如此,顺从的信众就成为真正虔诚者组成的开放型群众,这是教团和修会的大规模对应体,人人都成了自己的牧师,教会的制度就变得冗余了。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前言
绪论群众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古代的群众
第二章 中世纪群众例举及马基雅弗利论罗马人
第三章 群众与自由: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和美国
第四章 法国革命前后的史家论群众:吉本、卡莱尔、米什莱和泰纳
第五章 群众是揭开现代世界之谜的线索:泰纳对启蒙运动的抗拒
第六章 从犯罪群众到社会理论:西庇阿·西盖勒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第七章 群众理论的流布:勒邦现象
第八章 领袖与群众: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1921)
第九章 群众的胜利: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1924—1925)
第十章 群众的健全与权力的疯狂:埃利亚斯·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
作者后记:远离多数以求安全
参考文献
索引
泽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