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流转图”表现的是佛教对生命和人生的最基本的看法,是用形象的图画向信徒和佛门弟子表现芸芸众生的生命历程,激励人们信佛修行,在生命的轮回中积聚善业,求得正果。同时,“生死流转图”使得生命轮回的概念、前世今生的概念、业果报应的概念在藏族社会中深人人心。与此相配合,佛教还系统地阐述了修行佛法最终能够得到的正果——“成佛”的理论。
“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悟者”、“觉者”。这里的“觉”有三层含义,即: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作为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即认为只有释迦牟尼这样的圣者才能够成为佛陀,其他人所能够证得的“果位”是阿罗汉,而阿罗汉还要经过无数劫的修行才能够成佛。早期小乘佛教的造像中,佛陀的形象是不能用常人的形象来表现的,在需要表现佛陀的形象时,只能用法轮、佛塔、佛的脚印等图形来代表佛陀。后来才出现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具有十力、四无所畏惧等神通来描述佛身的特异,以及福德的圆满,也就是要用人类可以比拟和想象的形象来表现佛陀,以使世间的信徒能够崇敬和亲近佛陀,由此才出现了有世间人类的身体框架但是又不同于世间任何一个人的佛陀的形象,并用《造像量度经》等经典来规定和统一佛陀造像的形象和结构比例。这也就是说,用与常人相近的形象来表现佛陀,本来是一种为了使世间民众便于接受和理解的“方便法门”,不应该执著于佛就是那样的形象的认识。大乘佛教认为,除释迦牟尼以外,在过去的无数劫中,也有许多佛陀,将来还会有众多的佛陀。一切觉行圆满者都是佛陀。从这一认识出发,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量如恒河沙数。既然佛陀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因此成佛以后的佛陀的身体也即“佛身”就具有最高的神圣地位和神异特征,也有极大的神秘性。大乘佛教还发展出佛有二身、三身以及四身、五身、六身的学说,最基本的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佛陀有“三身”的说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