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学博士文库·寓意解经:从斐洛到奥利金》:
(三)对话式
在《<约翰福音>释义》一书中,奥利金鲜明地批判了至少三种人,即拘泥字句者、绝对的历史主义者以及诺斯替主义者。奥利金对他们的批判都采取了对话式的手法,并通过批判达到经文的属灵意义。在对这些人进行批判的时候,奥利金通常会以“他们炮制了”、“我们的教士将要求助于历史”、“他认为”、“那些历史学家凭借他们的想象”、“对那些只认同历史解释的人来说”等这些对话形式的语言起头。
在解经的过程中,奥利金批判那些拘泥子句的解经者,指出这种解经的荒谬性,进而阐释寓意解经的必要性以及给出寓意解经后的经文阐释。一言以蔽之,奥利金主张:不拘泥于文字本身,着眼于文字的可能隐藏意义。在奥利金那里,这种批判不是一种简单的批判,他通过这种批判不仅表明了“拘泥文字者”解释的无法避免的矛盾,也为《圣经》经文向属灵意义的过渡缔造一个平台。奥利金认为,字面解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解释不通,使《圣经》处于矛盾之中。过度地拘泥于经文的字面意思和无法正确地理解经文的字面意思一样,不仅不能阐释《圣经》,还会阻止读者去理解《圣经》经文的隐微大义,使他们“被字面意思完全俘虏了’,便抛弃了其中真正的教义,或者因为没有参透字面意思,所以不能了解其中任何属神的知识”。①不仅如此,它也会使那些心智薄弱的人陷入混乱,更不论指望这种解经方式能够解释《圣经》深层的属灵意义。因此,奥利金通过批判这些拘泥子句的解经家的阐释,可以发现他们所错失的《圣经》经文的属灵意义。
奥利金对拘泥字面意思的解经家的批判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来自于他对犹太拉比们关于守安息日的规定的批判,这种批判的直接结果是让读者认识到拘泥字句的解释不仅荒谬而且是有害的。奥利金说:“他们炮制了一些空洞而琐碎的神话,并根据传统故事和其他传说得出结论说,各人的地方就是方圆两百肘尺的范围,还有些人,其中有撒马利亚人,诚然也指责这种解释,但他们却炮制了更可笑的解释,说各人在安息日必须保持原来的姿势,呆在原来的地方或留在原来的位置上,直到晚上;或者换句话说,他原来是坐着的就必须坐一整天;若是弯着的,就必须弯一整天。此外,在我看来,诸如‘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这样的戒令也是不可能实施的。然而正如圣使徒所说的,犹太教师们却根据这些话陷入对无数寓言的研究中不能自拔,可笑地认为,人若是穿上没有脚趾的鞋,就不能算是担子,若穿上脚趾磨损了的鞋就算一个担子了;同样,他们认为若用一个肩膀挑的就是担子,若用两个肩膀挑的就不是担子了。”①
在批判拘泥字面解释的时候,奥利金惯用的办法是指出这些字面解释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或者说面对的困境。例如,在分析耶稣骑着驴和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故事之时,奥利金认为,如果只是将驴和驴驹解释成一个无名的村庄的两只牲口的话,那么这种解释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首先,十五个斯塔德(stadh)并非一个很长的距离,这不能给事情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十五个斯塔德的距离,耶稣完全可以步行,并不一定要骑上一匹驴和一匹驴驹;第二是,两个负重的牲口为何只需要走如此短的路程?第三,考虑到“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回答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这些话,当子说他需要一只解下来的驴,还要一只驴驹的时候,这并配不得他神性的伟大,因为每件神子所需要的东西都必须是伟大的,并且配得上他的神性。②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在圣殿里赶出那些做买卖的人,如果只是拘泥字句的解释,奥利金认为耶稣一个人将所有做买卖的人赶出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那与他作为木匠儿子的地位不相符;除非是借着一股神圣的力量,他使他们都降服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