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观世音信仰的传播史
公元286年,《正法华经》被竺法护翻译成汉文。《正法华经》的《光世音普门品》首次将观世音信仰带给中国信众。南北朝时期,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使中国进入一段黑暗期,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寄托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公元406年,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称《妙法莲华经》),文中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刚好满足当时中国民众的需求,各地的观音造像大量出现。
最早记录观音造像的文献是《法苑珠林》: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太原人郭宣之遭牢狱之灾,狱中他一心念观世音,在梦中果然见到了观世音菩萨。出狱之后他依梦中所见造了观音像。
现存最早观音造像实物是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的金铜莲花手菩萨像以及在山东博兴出土的太和二年(478年)金铜观世音立像。南方传世金铜造像较少,石像却很普遍。如梁中大通元年(529年)鄱阳王世子造像,中大通五年(533年)上官口光造像及中大同三年(548年)造像等。
由造像的大量出现可见观世音信仰在中国传播的迅猛。同时观世音故事也广为流传,记录这类故事的书有刘宋刘义庆《宣验记》,南齐王琰《冥祥记》及专门记载观音灵验事迹的刘宋傅亮的《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的《续光世音应验记》及南齐陆杲的《系观世音应验记》等。虽然这些书已失传,但许多内容被录入唐代的《法苑珠林》和宋代的《太平广记》中。此外,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发现了《光世音应验记》等三种抄本。
曹魏康僧铠译出《无量寿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刘宋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它们合称“净土三经”。“净土三经”是中国净土信仰的根本。随着这三部经书在中国的传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信仰也随之传播开。文献上关于向往西方极乐的描述,在东晋时即有高僧慧远和刘遗民等人在庐山结莲社“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称,隋唐时期进而形成了中国的净土宗。观世音菩萨在净土经中不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之一,如上节所述,他还有教化和接引往生众生的职责,将受尽苦难的民众引向西方极乐。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世音的信众更多了。
东晋、南北朝时期,西方三圣作为一组佛教造像开始流行。在北方,甘肃炳灵寺169窟,有建弘元年(420年)的西方三圣造像。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中,同样有西方三圣绘塑像。在南方,齐永明二年(484年)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有僧佑主持雕造的西方三圣像。由此可见净土信仰、观世音信仰在当时中国南北各地的影响都很大。
南北朝晚期至隋代,以智觊为代表的传《法华经》的天台宗开始崭露头角。智觊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做了疏注,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等。此后他的再传弟子知礼等,对《观音玄义》、《观音义疏》等进行了再疏,其书名为《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等。这些著作从佛教理论的层面上深化了观音信仰的内容,对宣传和传播观音信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形成疏注《普门品》的系列著作。
……
展开